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8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国长期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见下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各地
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
C.新航路开辟对中西方贸易影响
D.海禁对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政策差异
2 . 明初,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表现在对外政策上实施海禁政策,下列关于明初海禁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明初和清初海禁的直接原因相同
②海禁主要针对限制民间贸易
③在官府组织下仍可以进行对外贸易
④海禁对外商无限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2018-05-10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科税、利润》入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官员)宜得人(用人得当)而久任。庶(期望)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减轻人民的财力负担)也。”

——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1)不许夷人在广州过冬。

(2)老人在广州只能住在行商各馆,如行馆房屋不数,由行商租赁房屋并拔人看守。毋许汉奸出入夷馆。毋令番厮人等出外闲行,如夷商有事必须出行,须由通事行商随行约束。

(3)禁止内地民人借领外夷资本。

(4)禁止夷人雇请内地之人为其传递信息,不许与行商以外的中国商人直接接触。

(5)派兵于洋船收泊进口处加强稽查,候其出口后方能撤回。

——摘自清《民夷文易章程)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具体措施(不得照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 . 乾隆时期,禁止中国人教外国人汉文和国内人民学习外语,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文化和制品统统拒之门外。这一做法
A.造成中国商品经济严重倒退
B.有效地保证了中国儒家学说的传承
C.确保了中华文化的领先地位
D.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2018-05-08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金伦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4+ N”高中联合体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明朝的戚继光被称为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是因为他在抗倭斗争中战功卓著。
2018-05-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据南海沉船考古资料显示,14世纪之前,中国在东南亚的陶瓷贸易中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但明朝前期的沉船中,中国瓷器的数量却急剧减少,出现贸易上的“空白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明朝前期
A.商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
B.政府厉行“海禁”政策
C.瓷器业已失去技术优势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革
7 . 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A.工商皆本B.海禁和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D.断绝中西贸易
8 . 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B.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
C.强化了海禁政策
D.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它起到怎样的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政策?

(3)两则材料反映的政策产生的相同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广州贸易的主要特征,是朝廷授权“十三家”称为行的商号,作为唯一的对外贸易代理人。开办这些行的主人,即所谓的“行商”,向朝廷捐呈大笔钱财,以保证他们的垄断性特权;据说捐资的数额约为20万两,或5.5万英镑。据称在明代万历时期(1573-1619年),就有大约三十六个行商与十四个国家进行贸易。到明朝末年,行商的数目下降到了十三个,故有了“十三行”的名称,一直持续到清代。由于广州贸易是在外国私商和中国臣民之间展开,所以无需任何官方的外交关系,只要有非官方的生意往来即可。这样,洋商与中国官府之间不允许有任何的直接接触;洋商只能通过指定与他们做生意的中国特许商人,向总督、巡抚和“户部”转呈禀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在1600年12月31日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1609年,詹姆士一世向东印度公司发出了一张不设期限的特许状,特许状只会在公司连续三年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才会被取消。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挥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力。东印度公司的敌人包括商业竞争者、敌对国家和国内的敌对势力,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保护权利。1680年,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商”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三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点并分析二者对中英两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