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时期耕地面积人口
明初8.5亿亩6600余万
清前期10亿亩4.1亿

材料二   (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摘自《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珠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
(2)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实行怎样的政策?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政府实行的这些政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2 .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耕经济B.限制工商业发展
C.维护封建专制统治D.防范“外夷”入侵
2021-06-26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咸阳百灵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李明峰在《重建的困境:明》中指出:“朱元璋的制度建设要提炼出内核和理念,可以总结出两点:一是在国家体制中强调君主集权;二是强调国家要管理人民。”以下措施起到“管理人民”作用的有
①废丞相   ②提倡重农抑商   ③实行海禁政策   ④设置锦衣卫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21-06-2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摘引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篇》

材料二 宁波人万表在他的《海寇议》中说,海商往往“依附一雄强者以为船头,或五十只,或一百只,成群分党,纷泊各港”。这样的船头,便成了倭寇的领袖,如王直、徐海。明朝人谢杰在《虔台倭纂》中说:“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寇禁愈严愈繁盛”。

——摘引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伍·明清》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统治者“宰相既罢”之后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的名称。结合所学,概述该机构不能完全取代宰相的原因。
(2)导致材料二中“商转为寇”的经济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阐述该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1-06-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乾隆目的没有达到
A.说明小农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作用
B.反映出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C.反映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根深蒂固
D.是因为中国专制制度已达到顶峰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海岸的海南诸国与西天诸国共50多国……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仁宗皇祐年间,岁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到200万余贯。

——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元璋时期厉行海禁政策的理由。
7 . 为限制和管理外国商人,清政府特设公行制度,规定外商来华贸易和办理其他事务必须通过政府特许的公行来进行。清朝官员不能直接会见外商,外商原则上也不许会见清朝的官员,一切事务均需由公行居间传达,否则就是"有失国体"。由此可见
A.清政府外交政策向近代转变B.公行兼具商业和政治功能
C.闭关锁国阻碍资本主义萌芽D.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发展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清代很长一段时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乾隆帝在其《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帝曾还认为:“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在必需品上……虽然不是奢侈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

——摘编自金卫星《中美关系史纲》

材料二   18世纪70年代,美国取得独立,资本主义新工业开始发展,但大量英国产品的输入严重打击了美国新工业的发展。美国政府通过保护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扶植新兴民族工业的发展。1789年,美国制订了第一个关税税则,平均税率为85%,此后到1808年,关税税率不断提高。1861年,美国通过了《莫里尔法令》,将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从1861年的188%提高到1862年的362%。1864年,又通过了《战争关税法》,进一步把进口平均税率提高到1865年的476%和1866年的483%,期间钢铁工业、毛纺与丝织工业等快速发展。1876年,美国结束了长期进口大于出口的状况,开始出现贸易顺差。189010月,美国通过《麦金莱关税法》,美国进口商品关税税率达到平均49%的创纪录水平,而且个别项目的税率比此平均数还要高得多,美国的贸易保护达到了建国后的顶峰。

——摘编自彭红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演变》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和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不同之处,并说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2021-06-1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育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明朝“宣德六年四月,诏沿海居民有私自下番贸易及出境与夷人交通者,命行在都察院出榜禁戈”。这反映了当时实行
A.“海禁”政策B.“厚本抑末”政策
C.专卖制度D.“工商食官”制度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明实录》

材料二   顺治年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禁海令。顺治十八年的禁海令写道∶“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监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摘编自《台湾外记》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政策的社会经济根源。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