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明初对外政策有“两大支柱”。其一,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宣布“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又宣布“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式二十三年再次诏户部“中严交通外番之禁”。其二,统治者需要“万邦耒庭”,便遣使四出,“广加招徕”,让周边各国“称藩纳贡”“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其耒来也,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明矣。”这“两大支柱”导致明朝的对外贸易逐渐走向衰落。

——据章忠民、胡林梅《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经略与海权渐失》等

材料二:15世纪末的世界变化促使英国开始积极拓展海外贸易。1588年,英国建立非洲公司开展与非洲的贸易,1618年,詹姆斯一世又特许建立了西非股份公司。1585年在美洲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后,大批英国人来到北美。1718世纪,英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角逐中逐渐占据上风,建立起了非洲、东方土耳其——波斯——印度、北美等贸易网络。1621年,英国的进口商品中不足10%来自美洲和印度,到172﹣~173年,北美和西印度占英国出口的38%,进口的3%.英国与美洲和印度等地的贸易,在17世纪中期后的一个世纪里增长了5倍。

——据孙燕《近代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的兴起》等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简表(部分)

20世纪80年代1980年,确立了“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平等互利”的方针。1986年出口额是1978年的6.4倍,纺织品和服装取代石油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工业制成品所占份额上升至63.6%.80年代末,日本、美国以及欧洲等合计占中国对外贸易75%左右的份额。
199021世纪初外贸总额从1991年的1357.01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21765.72亿美元。1995年,机电产品超过纺织品和服装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类商品。2003年,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产品出口比例首次超过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在“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原则指导下,20022006年,中非贸易额年均增长45%,超过同期中国外贸总额增幅;2007年,中国成为拉美第三大贸易伙伴。

——据孙玉琴、曲韵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两大支柱”分别是指明初对外采取的什么措施,并分别指出实行这两大措施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2022-02-0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现代著名学者在他的一部论著中从六个方面论证了晚明(15731644)出现的大变局。该论著的目录大致如下,事实上晚明时期国家的许多方面的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目录
第一章“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
第二章卷入全球化的贸易浪潮
第三章江南市场: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
第四章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五章西学东渐与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第六章新气象:文人结社与言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晚明大变局”为主题自拟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求标题具体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3 . 有学者说,其实我们所说的全面海禁从来没有存在过,无论是明太祖的“寸板不许下海”,还是清世祖的“片帆不许入口”。该学者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明清时期
A.海禁政策未真正落实到位B.民间对外贸易较盛行
C.洋商在华贸易受到了限制D.朝贡贸易未曾停止过
2021-10-18更新 | 271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等80所名校2022届高三10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早已“选择海洋”,中国却“选择陆地”。这种“选择”给中国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A.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入侵B.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C.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D.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衰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人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B.是导致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D.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中国商品价廉物美,具有强大竞争力,是以沿海居民造作皆洋船行销,岁收银钱百十万。康熙七年(1668年),郑氏退守台湾,广东松弛海禁。康熙八年(1669年),沿海居民复界。三藩之乱平定之际,福建、广东督抚上疏,废除海禁、准民出海。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台湾平定,沿海居民复归故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正式开海,准许百姓对外贸易,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总领本省海关口 岸。自开禁后,每年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禁止南洋贸易,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委顿,沿海经济日趋萧条。

——摘编自《康熙海禁》

材料二   邓小平认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利用外资是发展社会生产 力的有力手段,我国应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吸收包括由资本主义创造的所有人类文明成果。在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指导下,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部分企业开始国际化进程。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区域和双边经贸合作深度推进。1978—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0.78%提升到6.7% ;吸收外资连续15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对外开放优化了世界经济格局,拓宽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将最终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受益。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朝对“海禁”的态度。简析康熙朝“开禁”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原因。概括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重要影响。
7 . 康熙元年(1662年)下令在潮州实行海禁,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50里;康熙三年(1664年)又再迁徙50里,且禁止出海捕鱼和贸易。这一政策一直延续至清政府消灭台湾郑氏集团之后始解除。康熙实行海禁旨在
A.防范西方殖民侵略B.收复台湾捍卫国家主权
C.整肃民心巩固海防D.对付东南沿海抗清势力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武走私、抢掠骚扰。为防止沿海反叛势力私通倭寇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罢“太仓黄渡市船司”洪武四年(1371年)颁布禁海令”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泉州、明州、广州市舶司。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放开朝贡贺易仍不准民间出海。而后随倭患海禁愈加严格。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开放福建津州府月港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和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但仍禁止对日本贸易私自前往以通倭”罪处。隆庆开关使民间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东南沿海海外贺易进入新时期。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成效明显。明朝产品请如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欢迎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摘编自《闭关锁国》

材料二斯密从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出发要求废除一切特权和限制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应听任个人自由发展追求自己的利益同他人自由竞争。这种政策下政府的职能或君主的义务只有三项第一保护本国社会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也就是建立国防。第二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保护社会中任何人不受其他人的悔或压迫保证人民私有对产的安全。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由大社会而不是少数人经营的公共事业及公共设范服务的对象不是少数人或个别人而是为了便于实施前两种职能同时为社会商业发展提供便利、为青少年提供基本教育。总体来说斯密主张的政府职能是让政府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保证社会经济运转的正常秩序。对于企业家的经济活动本身政府没必要也不应加以干涉应任其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自由竞争。

——摘编自《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忠想的道德哲学基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概括明朝“隆庆元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出现的背景?简评斯密主张的政府角色。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海岸的海南诸国与西天诸国共50多国……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仁宗皇祐年间,岁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到200万余贯。

——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元璋时期厉行海禁政策的理由。
10 . 为限制和管理外国商人,清政府特设公行制度,规定外商来华贸易和办理其他事务必须通过政府特许的公行来进行。清朝官员不能直接会见外商,外商原则上也不许会见清朝的官员,一切事务均需由公行居间传达,否则就是"有失国体"。由此可见
A.清政府外交政策向近代转变B.公行兼具商业和政治功能
C.闭关锁国阻碍资本主义萌芽D.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