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史上通常称16世纪前后为西欧商业资本主义振兴的阶段。但商业资本主义并不必然导致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大转换,因为这还是一种积累性变迁。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海外扩张,使地中海商业转移到大西洋上,出现了新的生机。新航路的开辟,使具有开拓进取和冒险精神的新兴资产阶级快速在经济上崛起,传统的经营模式也被新生的股份公司逐步取代,商业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摘编自张古来《新航路开辟研究新探》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在对外交往方面总体呈保守姿态,从明朝的“海禁”到清朝的“闭关锁国”,保守倾向越来越严重,经济和贸易政策越收越紧。与此同时,中国的私营手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社会商品流通不断扩大,并广泛使用白银,进一步引发商业资本的活跃,出现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于是,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刺激下,对外交往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陈忠海《历史上的两种“闭关锁国”》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2 .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2022-01-12更新 | 372次组卷 | 47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21-2022学年高二(普职融通部)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说,其实我们所说的全面海禁从来没有存在过,无论是明太祖的“寸板不许下海”,还是清世祖的“片帆不许入口”。该学者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明清时期
A.海禁政策未真正落实到位B.民间对外贸易较盛行
C.洋商在华贸易受到了限制D.朝贡贸易未曾停止过
2021-10-18更新 | 27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造船业落后B.航海技术差C.清剿国内敌对势力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831349年间,瘟疫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到整个欧洲。在这场灾难中,死亡人数是无法被确知的:但我们知道,欧洲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在部分人口密集的域镇,死亡率甚至超过了50%、此外,修道院也是重突区之一,大堂国照顾垂死的人而染病身亡。

——摘自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

材料二   年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13001500


——摘自朱迪斯·M   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

材料三   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依据他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相反,它只出现在少数的两到三个地方,这些地方所呈现的景象代表了那个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下表是不同时期“世界时间大挪移”的概况。

中国西安、洛阳
公元前202220罗马
6世纪以后中国
13世纪以后逐渐向西方转移
18世纪世界时间的钟摆彻底离开了中国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饥荒、大癌疫给中世纪西欧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从经济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说明13-18世纪“世界时间大挪移"的原因。
6 . 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A.清除倭寇残余势力B.开放海禁政策
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D.采取富民政策
2021-04-06更新 | 264次组卷 | 32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17世纪晚期,清政府相继在东南沿海一些地区设置海关,其主要职责是“执掌水陆通商货税”,同时还负责外贸管理、稽查船只及走私物品等。清政府规定,一切商民货物,俱由海上船运,赴(海关)监督纳税。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A.逐渐实施有限经济开放政策B.严守重农抑商政策
C.重视开发利用海上丝绸之路D.力图开拓东南海疆
8 . 17世纪,所有的日本船只离港前往海外贸易,都必须获得幕府指定目的地的"朱印状"。下面所示为1604~1635年"朱印船"许可证的统计表。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目的地“朱印状”占总数比例
交趾(今越南北部)7521
暹罗(今泰国)5515
马尼拉5415
安南(今越南南部)4713
柬埔寨4712
中国台湾3610
中国澳门185
马来半岛72
其他174

A.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发达B.明清政局更迭影响贸易发展
C.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中外贸易D.倭寇侵扰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9 . 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这些做法
A.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B.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
C.确保了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D.目的是对外宣扬明朝的国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0-10-22更新 | 529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