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这些非凡的远航探险到1433年由于明朝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为什么停止正如为什么会使它们首先开始那样,至今仍是个谜。但是,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能够发布对其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只有一些相对抗的民族君主国,它们在海外冒险事业方面互相竞争着,而且,没有任何帝国当权者阻止它们这样做。西北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完全不同,他们有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这种权力和声望保证了要实施任何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法令是不可能的。此外,欧洲有与外界进行贸易的传统,欧洲对外国产品有真实的需要和强烈的需求,而中国完全不是如此。

材料二 欧洲有一个强大的推动力-一个牟利的欲望和机会、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的社会和体制结构。如果当时欧洲有什么感到完全不能理解的,那就是: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为何是由宫廷太监而不是由合股公司组织和领导;为何返航时带回的是供帝国朝廷观赏的斑马、鸵乌和长颈鹿;而不是投入国内市场、可产生利润的货物;为何接到中国皇帝的命令便会完全地、无可挽回地停止。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5世纪中西航海的不同结局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5世纪中西航海的不同结局带来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21年,明军与葡萄牙海盗作战败于其火炮,明朝由此开始仿制西洋大炮。1626年,明军用仿造大炮击败后金。清代,康熙皇帝曾命传教士南怀仁造炮数百门,这些大炮在平定三藩、收复雅克萨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南怀仁所著《神威图说》在呈康熙御览后,不仅没有刊刻,连原稿都佚失了。战事结束后,统治者对西方“奇技淫巧”的兴趣转向钟表、绘画等宫廷玩赏品。此后,造炮技术并无进一步发展,也没能传入民间。

——摘编自张国刚《耶稣会传教士与欧洲文明的东传:略述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欧洲观》

材料二   晚清洋务派聘请洋人工程师,仿制出了大量的洋枪洋炮以及以蒸汽为动力的铁甲轮船。研究表明,湘军、淮军所用的10万杆前膛枪基本都是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冯子材镇南关大捷等重大胜利,都是与清军的新式装备分不开的。

——摘编自徐泰来《洋务运动新论》

材料三   1953年起,苏联援建了新中国21个大型骨干兵器企业,重点布局在西北地区和华北西部地区。到1956年,我国已能制造枪炮、汽车、无线电和喷气式战斗机,仿制武器取得重大成就。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全部援助项目。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条独立设计制造现代兵器(包括导弹核武器)的新道路。

——摘编自吴远平等《新中国国防科技体系的形成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仿造西洋火炮的背景,并简析清代造炮技术停滞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洋务派相比,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有何不同。
3 . 顺治十三年,清政府正式颁布“禁海令”,“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
A.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调整B.海禁政策不利于沿海发展与百姓生计
C.有识之士主张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与西方的联系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遭遇挑战
2021-05-30更新 | 428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1683年,清廷复准福建、广东,许用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出海贸易,并设满汉海税监督各一人。这一政策
A.限制了朝贡贸易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解决了满汉矛盾D.促进了统一台湾的进程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渐(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材料二   1872年,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在广东简村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

材料三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


(1)材料一反映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近代我国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当时我国商品“行销于欧美两洲”的兴盛局面不会持久的根源是什么?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并说明开放有何积极意义?
6 . 下表为1750-1790年外国来广东商船数及关税收入统计表。该表反映出当时
年度商船(艘)关税(两)
乾隆15—25年(1750—1760年)2074725312
乾隆25—35年(1760—1770年)2201988405
乾隆35一45年(1770—1780年)3005629767
乾隆45一55年(1780—1790年)5389271536

A.闭关锁国政策日渐松弛B.清政府的官方贸易兴盛
C.广东对外贸易条件优越D.外商对华市场需求增强
2021-05-25更新 | 404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联合编审名校卷2021届高三下学期模拟(九)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
7 . 清朝的传统国策是严禁人民移居国外,视移民为"弃民";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两年后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派驻领事。清政府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重视华工的利益B.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D.中国逐渐接轨近代世界
8 .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工商业发展B.保护农耕经济
C.维护封建统治D.防范“外夷”入侵
2021-05-24更新 | 1165次组卷 | 60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清雍正年间,朝廷颁旨同意两广总督严禁海运的奏请。海运贩茶至暹罗的福州民间商人立即向闽海关衙门呈明其利益诉求,表示不愿封海。朝廷认为“暹罗等国入贡有年……骤见禁止,势必心生疑惧”,如果停止海运,“无业穷民,转致无从约束”,裁定“仿照旧例,准其装运出洋”。对此合理的认知是
A.民间商人阶层的利益诉求得到了完全满足B.清代闽粤地方政府间的矛盾冲突不断激化
C.清朝有条件开放海外贸易以维系封建统治D.朝廷力图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朝贡体系之内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材料二   尔国(英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团结、和睦)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无论远近),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归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七月乙卯”条(嘉庆帝颁给英王的敕谕)

材料三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时期管理外贸的机构名称是什么,概述南宋对外贸易的影响。材料二反映了清王朝的哪些问题。
(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以及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2021-05-2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