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土地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公羊传》记载,“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司空谨别田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三年一换土易居”。这一做法(     
A.促进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B.不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C.体现了土地经营的公平性D.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隋文帝时期、唐朝的贞观年间与开元天宝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百姓负担较轻,但逃户与隐丁漏口现象都非常严重。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徭役和兵役的苛重B.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
C.土地兼并之风盛行D.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
3 . 《新唐书》中史臣赞提到,古者“人皆土著,故名宗望姓,举郡国自表,而谱系兴焉”,而至唐中叶,“谱录都废,公靡常产之拘,士亡旧德之传……悠悠世祚,讫无考按,冠冕皂隶,混为一区”。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兼并的加重B.安史之乱的爆发
C.租庸调制的实行D.朋党之争的加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史书中会有散见于不同篇目但现象类似的记载,研究这些类似的现象并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常用方法。观察下表,据此得出对应的历史结论,最吻合的一项是(     
记载内容出处
“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三国志·魏志·任峻传》
“宗族,部曲三千余家……万三千余口”《三国志·魏志·李典传》
“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三国志·魏志·许楮传》
A.战争频繁导致兵屯发达B.豪族拥兵威胁中央集权
C.人身依附情形较为普遍D.封建生产关系急剧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以前农民家庭需要定期“换土易居”,即“别田之善恶(好坏),分为三品……肥饶不得独乐,饶境(瘠薄)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春秋战国及以后“换土易居”的现象逐渐消失。此变化主要是由于(     
A.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B.土地私有权逐步确立
C.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D.国家加强了土地控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字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农民经济负担减轻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
C.官员特殊权益消失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
2022-08-30更新 | 2966次组卷 | 18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王莽颁布“王田令”,要求按照《周礼》的井田制模式,实行“均田”。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命“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作为征收田赋和征发徭役的依据。据此可知两者旨在
A.实行土地国有B.限制土地兼并C.减轻农民负担D.打击豪强地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北魏太和九年颁行《地令》,共15条。《地令》第1条前部,第2、4、5、7、8、9、10、13、14诸条款,都有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6条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这表明当时
A.土地国有与现实存在冲突B.自耕农经济出现了衰退
C.国家土地政策并不够完备D.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废弃
9 . 春秋时期楚国贵族伍子胥被迫奔吴“而耕于鄙”,吴国贵族寿梦子季札拒不从政“而耕于野”,楚国贵族狂人接舆“躬耕以食”。据此可知当时
A.贵族阶层基本没落B.新生产关系在滋长
C.井田制度完全瓦解D.土地私有制被确认
2022-05-11更新 | 545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北魏均田制下,奴婢、耕牛都可计口授田;北周时期,原本可计口授田的奴婢、耕牛被彻底排除在外;到了唐代,部分女性也被排除在授田范围之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B.官僚地主势力的极力阻挠
C.“不抑兼并”土地政策开始实施D.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
2022-05-0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