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土地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屯田,第二年,下令“州郡例置田官”,把屯田推广到其他地区。政府将招募或强制迁移的流民“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司马之上逐级为屯田都尉、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中央则为大司农总领,自成一系统,不属于郡县,政府对屯田民众收取50%到60%的田租。屯田的推行(     
A.减轻了屯田民众的田租负担B.不属郡县不利于中央集权
C.保证了社会生产的基本进行D.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 . 唐朝均田制下,一个丁男可以分到100亩地,一年收获粟谷3万斤,脱壳后得粟米至少1万斤。以一人一天吃2斤米计算,一人一年吃掉约800斤,向朝廷缴纳不过200斤,再加上其他税收,剩余部分完全可以保证一家5口生活无忧。这说明农民当时(     
A.生活基本可以保障B.劳动时间得到一定保障
C.获得了土地所有权D.人身依附关系不断松弛
2023-04-21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安史之乱后,地主通过巧取豪夺,从农民手中圈占土地(其中不乏国有土地),造成大量失地农民从国家编户投身地主名下,成为依附农。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土地私有制的推行B.地主阶级的骄横
C.统治者腐败的加剧D.藩镇割据的盛行
2023-04-09更新 | 558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表是唐初推行均田制的授田情况(部分),据此可推知(     
类别授田依据永业田口分田
百姓中男、丁男20亩80亩
勋官勋位30顷至60亩\
职事官官品60顷至2顷\
贵族等级100顷至5顷\
A.唐朝政府不抑兼并B.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相背离
C.税收原则有失公正D.推行均田制有利于扩大税面
2023-03-25更新 | 508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新唐书》中史臣赞提到,古者“人皆土著,故名宗望姓,举郡国自表,而谱系兴焉”,而至唐中叶,“谱录都废,公靡常产之拘,士亡旧德之传……悠悠世祚,讫无考按,冠冕皂隶,混为一区”。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兼并的加重B.安史之乱的爆发
C.租庸调制的实行D.朋党之争的加剧
6 . 唐代以前,未开垦的荒地归国家所有,民户不得开垦和拥有。宋朝沿袭了唐朝后期和五代以来的做法,允许民户自由垦辟,垦辟者只要将开垦的土地登录在国家版籍上,按章缴纳赋税,便可拥有所开垦的土地。这一变化反映出(     
A.国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B.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D.政府支持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2023-03-24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名校2023届高三3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历史研究认为,均田制是在北魏政权与地主不断斗争以及北魏政权采用超经济的力量强迫中原地区小农接受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单靠当时中原地区地广人稀的客观条件,均田制是不可能实施的。据此可知(     
A.均田制严重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B.均田制没有满足小农的土地要求
C.强大皇权是均田制得以推行的保障D.土地不是均田制推行的必要条件
2023-03-1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东汉末,思想家伸长统和荀悦都提出过恢复井田制的主张,但无法推行。西晋时颁布占田令,限制了占田的数量,此后南北朝的诸多政权均有类似主张和措施。这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是( )
A.土地兼并泛滥B.商品经济萎缩C.边疆危机加剧D.割据势力崛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史书中会有散见于不同篇目但现象类似的记载,研究这些类似的现象并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常用方法。观察下表,据此得出对应的历史结论,最吻合的一项是(     
记载内容出处
“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三国志·魏志·任峻传》
“宗族,部曲三千余家……万三千余口”《三国志·魏志·李典传》
“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三国志·魏志·许楮传》
A.战争频繁导致兵屯发达B.豪族拥兵威胁中央集权
C.人身依附情形较为普遍D.封建生产关系急剧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以前农民家庭需要定期“换土易居”,即“别田之善恶(好坏),分为三品……肥饶不得独乐,饶境(瘠薄)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春秋战国及以后“换土易居”的现象逐渐消失。此变化主要是由于(     
A.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B.土地私有权逐步确立
C.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D.国家加强了土地控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