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租佃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初年,由于地主势力受到打击,各地都有不少荒田可以开垦,自耕农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但自耕农经济本身十分脆弱,明代中后期以后,在赋役负担、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的共同冲击下,自耕农阶层越来越萎缩,地权日益集中于勋贵和缙绅地主的手中,庶民地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乡村社会分为地主与佃雇农两大社会阶层。明代地主占有的土地,绝大多数都通过租佃的方式经营,当时的佃户大致可以分为钦赐佃户、官田佃户、佃仆、一般佃户四类,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各不相同。

       ——摘编自高寿仙著《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英国)确立土地私有产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市场的扩大,地区闹、国家间的贸易不断发展,尤其是毛纺织业的兴盛引起羊毛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创新土地专属私有权的收益。同时,新增的人口也对土地提出了要求。这些变化造成强大的推动力,要求重新调整土地制度。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促成了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16世纪的价格革命中农产品价格上涨最快,而实际工资下降,支付固定货币地租的租地农场主,靠占取土地和雇佣工人的利益而致富。到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富有租佃农场主阶级。伴随着圈地运动的进行,英国出现了租种200英亩、300英亩、500英亩或更多土地的大农场主,他们雇用大量工人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到18世纪下半期,大租佃制经营在英国农村中已经居于统治地位。

       ——摘鳊自高德步、王珏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自耕农经济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近代英国租佃制出现的背景,并比较其与中国明代租佃制的不同之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英国的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农业经济收入锐减,农村的贫富分化加大,呢绒纺织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16世纪起,乡村对手工业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毛纺织业成为乡村工业的主体。价格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生产关系,货币地租盛行,促进了乡村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土地的集中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集中经营的土地上使用大量雇工。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英国乡村经济发展的表现。

材料二   棉花种植在明代普及全国,棉布成为大众消费品。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据统计,江南地区在明代后期年产棉布量在2000万匹以上,有170万妇女从事棉纺织业。占劳动力的50%以上。丝织业发展迅速,明代后期,江南地区官营织机约有3500台,民营织机在15000台以上,织工达4万人之多,出现了许多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市镇。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十分普遍,服务于纺织业的辅助行业从业人数同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田面权、田底权分离,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经济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地区乡村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3 . 人地关系及土地的有效利用是土地制度的出发点。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出永佃制。这一时期许多地主因为由农村迁居城镇而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由于对土地无法直接经管,于是地主往往在拥有所有权的前提下把土地的经营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经营权转让、出卖、转顶以及传给子孙后代,甚至可以另行雇佣雇工进行生产。在法律上和实际生活中,取得经营权的佃农,与田主“平等相称”。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一一关于土地所有权分割的考察》

材料二美国建国初期地广人稀。《1785年土地法令》和《1787年西北土地法令》规定政府以较低价格出售公共土地。1862年《宅地法》规定凡没有持械反抗过合众国的美国公民,每户交纳10美元登记费即可申请取得160英亩西部公地,连续耕作5年后,可免费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可耕种的公有土地基本上已经分配完毕,由于大量的开发、砍伐森林,大量使用化学制品,加速了水土流失和土壤破坏的程度,这样政府土地工作的重心就从单纯的公有土地的分配转移到土地资源的保护上来。

—摘编自《国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永佃制出现的历史原因,并简要说明明清时期永佃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公有土地分配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018-06-2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入门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2)材料二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政策因素。

材料三   明清农村……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

——《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农村的新变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