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租佃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清代,封建立地关系主要包括地权分配关系和土地租佃关系两大内容。清初,在明末农民起义冲击下,土地占有关系有了较大调整,政府鼓励垦荒并将明朝宗藩田产作为“更名田”分给农民,大量农民获得土地成为自耕农,地权较为分散。康熙后期土地兼并日益普遍,到乾隆后期贵族地主倚恃特权扩大土地,一般地主也依靠权力积累土地,土地买卖使地主不断从小农那里获取田产,地权转移非常频繁,先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佃农。地主将土地分成小块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地租有分租制和定租制两种:分租制只规定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分配比例;定租制则预先规定地租数额,分和制在到清代其比重已逐渐减少。清代货币地租也有所发展,分为钱租和折租两种。折和按实物地租折成货币地租交的,是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的过渡形态。钱租是预先交纳的种租,在清代主佃关系日益松弛的情况下,押租制度得到了广泛发展。

——摘选自《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社会经济概况》

材料二 18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货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于是生产关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深入开展。18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项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虽只应用于公有地,但圈地作为一种运动业已结束。

——摘选自《16—19世纪历史发展中葵国圈地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初年到乾隆后期田产的变化过程和康熙到乾隆时期地租的具体形式。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19世纪英国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调整被称为什么运动?根据材料简析这一运动在当时加快发展的原因。
2019-07-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清代,封建土地关系主要包括地权分配关系和土地租佃关系两大内容。清初,在明末农民起义冲击下,土地占有关系有了较大调整,政府鼓励垦荒并将明朝宗藩田产作为“更名田”分给农民,大量农民获得土地成为自耕农,地权较为分散。康煕后期土地兼并日益普遍,到乾隆后期贵族地主倚恃特权扩大土地,一般地主也依靠权力积累土地,土地买卖使地主不断从小农那里获取田产,地权转移非常频繁,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佃农。地主将土地分成小块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地租有分租制和定租制两种:分租制只规定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分配比例;定租制则预先规定地租数额,分租制在到清代其比重已逐渐减少。清代货币地租也有所发展,分为钱租和折租两种。折租按实物地租折成货币地租交纳,是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的过渡形态。钱租是预先交纳的押租,在清代主佃关系日益松弛的情况下,押租制度得到了广泛发展

——摘——选自《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社会经济概况》

材料二 18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于是生产关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深入开展。18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顷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虽只应用于公有地,但圈地作为一种运动业已结束。

——摘——选自《16-19世纪历史发展中英国圈地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初年到乾隆后期地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到乾隆时期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简评17-18世纪中国农村土地关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19世纪英国农村土地使用权作出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体现了怎样的新生产关系?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新关系在英国当时加快发展的原因。

3 .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史料出处类别
文帝三年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汉书•文帝记》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史记•平准书》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遣使者振贷困乏《汉书•宣帝纪》生产性借贷
地结三年假田与贫民,贷种、食《汉书•宣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
初元元年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汉书•元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地区事由贷放措施赈贷物
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动款货币
康熙五年广东旱灾动支通省积谷散赈谷物
康熙十年淮扬民饥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粮米
康熙三十七年江南海州等九州县水灾发常平仓谷
康熙四十二年山东济南水灾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钱、粮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整理

材料二对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只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见得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摘自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并说明国家农贷不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状态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