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封建土地所有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唐代以前,未开垦的荒地归国家所有,民户不得开垦和拥有。宋朝沿袭了唐朝后期和五代以来的做法,允许民户自由垦辟,垦辟者只要将开垦的土地登录在国家版籍上,按章缴纳赋税,便可拥有所开垦的土地。这一变化反映出(     
A.国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B.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D.政府支持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2023-03-24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名校2023届高三3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初,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朝中期以后
A.赋税制度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2022-06-25更新 | 262次组卷 | 57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元年间,唐朝达到盛世,但从均田制等制度层面看,也开启了衰败的肇端。《新唐书·食货志二》指出:“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宋人刘怒认为:“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唐朝官员队伍增长速度又特别快,贞观初期朝廷正式官员仅643人,到开元时已增至18000多人,天宝年间,均田制最终走向了崩溃。

——摘编自陈忠海《唐朝均田制的兴与衰》

材料二:通过对上一阶段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中共“六大”会议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以及《农民问题决议案》,对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来实施的“没收一切土地”政策进行了改变,进一步制定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只“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摒弃了1930年以前共产国际的意见和苏联“土地国有”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将“土地国有”发展为“土地农有”,经过各根据地的实践,最终于1931年春解决了地权问题,标志着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初步形成。这条路线可概括为“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黎林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均田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1年土地路线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土地政策对当代制定土地政策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押租制就是佃客在开始承佃田地之时向地主交纳一定数量押金的制度。佃农向田主交纳高于一年地租额的货币量作抵押,退佃时归还押金,不计利息。租佃关系存续期,地主不能随意换佃。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福建的个别地区已有实行押租的记载。清初,押租制渐次流行,至乾、嘉年间(1736-1820年),已遍及十八个行省。这表明押租制的实行和发展
A.加重了地主对佃农的剥削程度B.已经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广
C.使土地市场化得到进一步发展D.有利于保护佃农的生产经营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实行均田制,即在国家占有土地的基础上对百姓和官僚授予一定数额的土地。百姓凡年满18岁以上的男丁授田1顷,其中含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工商业者授田为男丁之半;老年、孀妇、残废、僧道、尼姑等也授予部分田地,但一般妇女、部曲和奴婢不授田。贵族按爵位授予永业田,从最高100顷递降至5顷;官僚从一品到九品,授永业田60顷递降至2顷。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并享有免除赋税的特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均田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推行均田制的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太祖下诏说:“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宋代士大夫对此解释说:“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宋太祖曾对石守信等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宋代农业全面发展,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粮食产量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和市场需求的刺激,一部分农民成为以当地农业产品为主要原料、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业者。土地兼并加重了官僚地主对佃户的剥削,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据司马光《涑水记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不抑兼并”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   1709年为界,圈地运动分为“私人圈地运动”和“议会圈地运动”两个阶段。“私人圈地运动”期间,封建君主先后颁布诸多法令,对圈地运动进行遏制。1709年以后,开始“议会圈地运动”。除了继续扩大牧场外,更多的是建立资本主义大农场。而且,以议会立法方式进行。在“议会圈地运动”期间,特别是1709-1793年,土地集中的速度和自耕农人数减少的速度大大加快,自耕农所拥有的土地在全国所占的比例,由过去的25%—33%急遽减少至15%。这一时期农牧业的发展对工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推动力,农牧业同手工业之间的这种供求关系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突破手工业的框架,建立起近代的机器大工业。

——据王觉非:《近代英国史》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圈地运动进程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土地兼并和英国圈地运动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2020-12-0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怀远一中、颍上一中、蒙城一中、涡阳一中、淮南一中五校2021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宋会要辑稿》中记载:“今后遇有将田产典卖,两家各赍 (ji意为带着)砧 (zhen)基簿 (即田产底帐、凭证)及契书赴县对行批凿 (意为检验确实),如不将两家簿对行批凿,虽有契砧干照,并不理为交易。”这主要说明宋代
A.土地交易的法制化B.土地规模日益分散
C.政府规范土地买卖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史称,“宫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2020-07-18更新 | 88次组卷 | 38卷引用:安徽蚌埠铁路中学2017-2018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郭沫若认为:《春秋》一书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只有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事实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C.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土地国有制度的不断完善
2020-06-15更新 | 185次组卷 | 55卷引用:2011届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10 . 西周晚期以后,在“公田”之外,一些贵族又往往驱迫农人和奴隶开垦荒地,增加分外的土地,这些田地,不属于“公田”不征贡赋,实际上承认为他们私有,称为“私田”。这表明当时
A.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私有财产的出现
B.井田制遭到破坏,国家财政收入下降
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自耕农日渐增多
D.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有利社会转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