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辟新航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因此史学家在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玉米)的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2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欧亚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其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却大部分运往欧洲销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了欧洲的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因此流向了世界各地,如马铃薯、西红柿、番茄、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3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程度。仅15451560年,经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了5500千克,白银246000千克。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的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摘自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4   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课中,教材的编写者们使用了以下的几个标题:①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大规模进行。②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强。③早期殖民扩张开展。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背景。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的变化,并且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大量白银的涌入,对西欧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4)从材料4中,任选一个标题,并结合教材内容,用相关史实对此加以阐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的采用和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将人类暴露于以前从未遇到的大范围疾病面前,结果是健康的严重退化。定居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渐多的人口最终得挨在一块生活,或者至少得时常地相互接触,这一点对人类的直接环境和他们的疾病都有深远的影响。主要的变化是人类日益暴露于传染性疾病之下,这些疾病的爆发构成世界大部分地区复杂社会演化的永久背景。

——【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材料二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

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三   “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尔德堡格说的一句有些让人诧异的话,而瘟疫背后的几乎所有真相都让人吃惊,人类可以从容地对付咆哮怒吼的雄狮和虎豹,却奈何不了无声无息的蚊子和跳蚤。任何和我们亲密的动物都可能成为我们致命的杀手。寄生物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游移以及它独特的潜伏本领让人类痛苦不堪,所谓的抗体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我们自欺欺人。

——叶金《人类瘟疫报告:非常时刻的人类生存之战》


(1)根据材料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些变化对疾病传播造成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
(3)《人类瘟疫报告》一书中指出,“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是考场”。结合材料三,你是如何理解瘟疫“在当代是考场”的?
2021-11-07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材料一   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掀起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摘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英国走在了最前面。这主要是因为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到19世纪中叶,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它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畅销无阻……有“日不落帝国”之称。可以说,这时期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册)》

材料三   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出现了以英国欧文、法国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替代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替代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工人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19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国家的工人运动已经从经济领域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摘编自凌唯钊《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因素探究》


(1)材料一中“地理上的发现”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归纳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中叶形成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们通常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内因来解释古代文明的衰落,而将气候变化视为常量或毫无影响的背景因素。过去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气候干旱可能是导致玛雅文明突然崩溃的因素,但由于缺乏测年精度较高以及分辨率较高的古气候记录,这种观点很少受到重视。过去一二十年来,随着测年精度的提高、不同时间尺度高分辨率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一种新的气候变化模式逐渐显露出来。全新世较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古代文明衰落时间的相对精确考证以及对全新世气候突变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气候环境因素在古代文明衰落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据Hodel1等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该地区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于玛雅文明的衰落。另据Haug等在2003年对委内瑞拉北部的 Cariaco盆地沉积物中钛元素含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公元8世纪中叶开始的一场持续15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其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

——摘编自吴文祥等《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


(1)据材料,指出就气候环境因素在玛雅文明衰落中的作用,学界认识前后有何变化,概括前后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内因”分析16世纪玛雅文明衰弱的原因。综上,你认为在分析古代文明衰落原因时,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2021-05-06更新 | 484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十分发达……中国的船只远达大西洋沿岸,指南针正是这些远航水手传到阿拉伯和波斯的。通过他们,中国发明的航海罗盘为欧洲人所熟悉。13世纪初,欧洲开始有航海中使用指南针的记载。

传教士大批来华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2—1620),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物理学和机械学知识……顺治和康熙(1644—1722)对传教士比较信任,西学遂大量传入。

——据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到1895年,清政府主要引进军事技术和少数相关技术,对西方技术体系一知半解,未发展机器制造等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

——据张柏春《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等

材料三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我国外交的发展,在中、美、苏战略大三角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从1965年到1975年的10年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由49个猛增到107个,中国不但成了第三世界国家信赖的朋友,也逐步实现了与西方许多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王纪一《毛泽东与“两弹一星”战略决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中国科技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政府引进西方技术的历史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湾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其中一条航线为:澳门一菲律宾马尼拉一墨西哥……这是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曾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学院,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利玛窦等传教士并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学、医学、工艺和工艺美术传到欧洲。

——摘编自《话说澳门》等

材料二: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这一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179万镑,比1845年降低了1/4。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100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同时,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在广州、厦门一带,也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丝银之路”形成的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华输出货物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7 . 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也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此时第一次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支柱的、真正具有实际影响力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已经纳入到全球管辖的范畴,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也应运而生。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

——摘编自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贸易政策变动的主要经济背景。这一政策的推行对英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2019-05-0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的欧洲对统称为“印度货”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商业上的纳贡”。

——摘编自樊树志《明史讲稿》

材料二   中国白银流通量不仅在16世纪期间迅速增加,而且在清代乃至在1820年左右仍然继续增长。……16—17世纪,白银普及适逢东亚海域的海运(商业及海盗)大发展,也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这使得中国经过17世纪中叶的衰退之后,能稳当实现自己作为奢侈品出口大国的使命。正是在经济发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近代欧洲的首批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17世纪初又来了荷兰人。这一现象对东亚原无太大影响,因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但此现象也已预示未来的光景。多亏了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效率更大的火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以及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17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是自1600年左右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

——摘编自(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
2019-06-25更新 | 400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1)材料一认为全球化的开端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归纳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并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摘自《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观点提出的国内外经济背景。据材料结合史实指出中国在21世纪是如何抓住机遇来“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不得摘抄原句)
2019-05-1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三中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0 . 在近代大国崛起的舞台上,海洋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会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1651年10月,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吉利共和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法案《航海条例》(NavigationActs)。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往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到1849年废除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

——百度百科

材料三   “海权论”的集大成者马汉(1840~1914,美国海军理论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发展海权、控制海洋对国家繁荣强盛具有决定性影响,并得出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性领悟,即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就能控制海上主要战略通道和海上贸易这一主要的国家富源,便可控制世界财富和资源的流向,从而决定一国兴衰并影响世界历史进程。

——李家成、李普前《马汉“海权论”及其对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启示》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54年取消航海条例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简述马汉“海权论”的主要观点。分析马汉提出“海权制胜论”的历史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