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晚期,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1432-1481年)结束了拜占庭帝国统治时期给予欧洲人的贸易特权,而蒙古帝国消失后中亚的混乱状态也威胁着传统商路的安全。传统的地中海航行是沿着海岸线的路线,仅有的外海航行也主要分布在各个海岛之间,其贸易需求也多来自于富裕阶层。但到中世纪晚期,由于人口的膨胀、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扩大贸易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摘编自马锋   苏巍峰《浅论奥斯曼土耳其的堀起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材料二   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线开通后,来往于欧、美的船只日益频繁,它们把一船船欧洲的物品运抵美洲,又把一船船美洲的金银运回欧洲。当然,在这种交换中总是印第安人吃大亏。来往的船只还把欧洲的生产方式、农作物品种和家畜等传到美洲,美洲的玉米、番茄等也传到了欧洲。另外,作为探险家的哥伦布不但开辟了欧美间的航线,他还是第一个对大西洋作了考察记录的人。他的航海日记不仅对东北信风和海流作了观测,还留下了许多大西洋和美洲的原始资料,这无疑对以后地理学、海洋学、历史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杨凤霞   宁波《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的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晚期,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衰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欧洲通往美洲的航线开通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马尼拉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新西班牙殖民地的阿卡普尔科港。一部分商船将中国商品就地出售,再装上白银回到马尼拉,以再次购买中国商品,另一部分商船则将中国商品和美洲盛产的经济作物运回西班牙本土,在那里购得美洲殖民地需要的各种物资后再返回美洲。在整个贸易过程中,因为以马尼拉作为中转站,且以西班牙式大帆船作为运输工具,所以也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广绣大披肩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货物之一,欧洲人只知其来自集运地马尼拉,而不知其原产地,因而被称之为马尼拉大披肩。披肩的色调整体比较雅致,图案基本结构是外围一圈盘卷的蔓藤花枝纹样作为窄花边,它原是1617世纪英国刺绣的纹样。花边内具有中国传统的花鸟图案以及十字形状。中国披肩在19世纪成为西班牙女性民族服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至贵妇,下到雪茄厂女工,都以拥有一件来自中国的披肩为荣。

——摘编自蔡琴《全球贸易史上的“马尼拉披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影响。
3 . [全球化]

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商品流通、贸易往来、货币支付等活动,遍及五大洲。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所。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为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得以最终确立,市场的扩大势必促进社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世界市场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冲击着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加速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孕育和成长。

——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意义》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据联合国《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发展中国家1996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了510亿美元,二者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同时,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经济结构相对脆弱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在21世纪,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有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中的趋势,而发达国家则更加注重发展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跨国公司将日益成为世界生产的主要组织者和主要投资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还会日益加快。

——摘编自张文红《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具体表现并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并分析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晚期,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在17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贝,从巴西进口蔗糖之后运往阿姆斯特丹,在欧洲市场上销售。18世纪,由于咖啡、茶、糖和烟草等大宗商品的出现,全球贸易量急剧增长,世界贸易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到1750年,除了澳大利亚以外,世界上所有地区都被纳入到全球的商业网络中。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上册)》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又使其矛盾发展到了顶点。由此产生的经济危机也就具有世界性。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本身就潜藏着生产与销售、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性的矛盾,而在世界市场条件下,这些矛盾将进一步放大,以致在世界各国形成连锁反应。

——摘编自丰子义《“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围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连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心”与“外缘”

由于第三世界是一个世界经济范畴,因此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欠发展(或欠发达),按依附论的观点,欠发展是指外缘地区国家经济的一种畸形发展状况。

根据依附论和世界体系的理论,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所构筑的由“中心”与“外缘”地区组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大致如图所示。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依附与畸形”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表述成文,叙述完整。)
2022-02-23更新 | 770次组卷 | 14卷引用:辽宁省大连两洋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这成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主要国际贸易模式。由于中国“银荒”,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引入西方商贸习惯、通用语言、技术知识等。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开始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晚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史“17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材料二   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许可后,澳门的转口贸易把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西班牙人的东来,大大拓展了历史大变局的深度与广度。稍后来到远东的荷兰人,建立了统一的“联合东印度公司”。西欧列强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西方学者将其概括为“丝—银”对流。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日益完备。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晚明历史大变局”出现的重要原因并概括这一变局的突出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晚明历史大变局”这一历史现象简单谈谈你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期,由于市场需求量小,物价比较低廉。后来,进入对夏战争之后,生产能力降低且消费人群增长,消费品数量处于求过于供的局面。王安石变法期间农民急于销售农产品,市场上消费品充盈,再加上大量货币流向官府,市场流通量少,物价也发生了变化。从北宋末期至南宋年间,由于战争破坏、自然灾害,特别是盲目大量铸造钱币以致引起了通货膨胀。宋代市民要缴纳的税目繁多,每个层次的市民都要缴纳相应的税收,但赋税的征收通常保持在市民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所以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税收负担尚能支撑。两宋时期,对城市中经济困窘、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阶层,官府采取了很多的救济措施,开办了一些慈善机构,尽最大可能地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稳定了物价。

——摘编自任野《宋代的物价变动与市民生活》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其中西班牙上涨幅度最高,平均达到4倍。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从15世纪中期起,一方面发现大量含银的富铜矿,并且发展起通过铅从富铜矿中分离出银的技术;另一方面发明了有效的排水机器和鼓风炉,中欧实现了采矿业的突破。16世纪开始对美洲的开发使西班牙能够大量得到美洲的贵金属,而且从美洲流入欧洲各国内的贵金属被广泛用于储存和私人奢侈用途,导致贵金属实际上的短缺。而在农业方面,16世纪,欧洲许多地方农业收成欠佳,纷纷改耕为牧,以致许多地区的粮食不得不依靠进口为主。从里格利带领的剑桥人口小组调查可知,欧洲人口自然增长在整个16世纪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终于触发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危机。随着城市、贸易的发展,贵金属在欧洲的存量并没有以前预测的那样充斥整个欧洲市场,而是源源不断流向东方,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明朝的银本位制度的变革。

——摘编自朱明《16世纪西欧“价格革命”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物价变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发生“价格革命”的原因及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