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市场的拓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如图是公元前2000年一公元1780年间,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分布变化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2000年一公元1600年,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在空间上呈多中心、零散分布。


1600年—1780年,世界棉花产业的全球性网络出现,并越来越集中在欧洲。

——据【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对材料中反映的变化趋势加以评析。
2022-07-07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表是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对表格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欧洲非洲美洲中国世界总人口
1650年18.318.32.422.95.45亿
1750年19.213.11.630.97.28亿
1850年22.78.15.135.111.71亿
A.非洲与美洲人口占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B.北方人民的南迁导致了中国人口的增长
C.工业化进程推动世界城市人口占比上升D.欧美非三洲人口的变化与殖民扩张有关
2022-02-08更新 | 628次组卷 | 14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输入美洲的黑人数量统计

时间输入美洲的黑人数(万人)占非洲输出黑人总数的比例(%
16世纪32.830.4
17世纪134.860
18世纪60082.4

——摘编自[]西蒙·P·纽曼《一个新的劳工世界》

材料二   1688年,英美宗教人士首次明确指出,奴隶制是完全违背基督教教义的。在18世纪60年代以前,废奴只是一小批英美宗教人士和慈善家的活动目标,成效非常有限。1769-1774年间,北美部分殖民地颁布了禁止输入奴隶的法令。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群黑奴向马萨诸塞议会提交了请愿书,以自由、民主、平等的语言表达其反奴隶制的诉求。这一做法使黑人反抗运动获得了越来越多白人废奴主义者的支持。18世纪80年代后,废奴运动在英国成为全国性运动。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及其殖民地废除了奴隶制度。

——摘编自金海《十七至十八世纪英属大西洋世界的奴隶制度与废奴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输入美洲的黑人数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黑奴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废奴运动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1-09-10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开辟了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合浦经东南亚至南印度的海上丝绸之 路。派译长,与应募者入海,带上黄金和丝绸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到了唐代,从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来广州贸易的商船,终年川流不息。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当时往来的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宋元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最远可至东非沿 岸,另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密州等地设市舶司,还制定市舶条 或市舶法。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 瓷品、茶叶等商品。

——据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 的意义。
材料二 1500 年到 18 世纪后半期,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逐渐发展起来。而在 1500 年 以前主要是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欧亚大陆的各个地区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 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到 18 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 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美洲的蔗糖、烟草、咖啡、棉花和金银等被运往欧洲, 同时又进口大量的谷物、鱼、布匹和金属制品等,非洲的大量奴隶也被运往美洲;欧洲的 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往非洲,并从亚洲得到了各种原料。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 1500 年前后世界贸易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500 年到18 世纪末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8-07-0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文明的交流与碰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的诸文明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大,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据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三

第八编1914 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36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37章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第38章1929 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39章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40章走向战争 1929--- 1939 年

第41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2007年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国家对非洲殖民扩张的变化,并结合欧洲经济发展说明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14年至1945年西欧发展趋势,并运用相关史实对该趋势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语句通顺)
2021-06-10更新 | 238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摘编自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

材料二   在这场全球性经济发展角逐中,发展中国家付出巨大代价,“平等”参与,却由于自身综合实力的薄弱得不到平等回报,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于是,不堪忍受的经济处境迫使他们高举经济民族主义大旗,尽管有时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是极不合拍的。

——摘编自张志梅《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因和表现》

材料三   如果要想维持全球化带来的进步,各国必须承担起风险管理的共同职责,国家政府无论强(如美国)弱(如伊拉克),都无法凭一己之力解决摆在面前的诸多复杂难题。全球化世界的流行危险将会不断累积,整个世界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摘编自伊恩戈尔丁《全球化问题的全球解决方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化“不断深化向前”的主要原因,并列举推进“第二波全球化”的主要经济组织。
(2)据材料二,指出全球经济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分析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关系。
(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本世纪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
7 . 19世纪下半叶,由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  )
A.全球化趋势出现B.殖民扩张的开始
C.世界市场的形成D.资产阶级的形成
8 . 19世纪下半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     
A.全球化趋势出现B.世界市场的形成
C.殖民扩张的开始D.资产阶级的形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的明朝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和核心经济体,在对外贸易中保持着巨大的顺差。中国的瓷器、丝绸的出口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主导地位,而这些商品的出口换来的大量白银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白银的“终极秘窖”,以平衡中国几乎永远保持的贸易出口顺差。私人海上贸易与白银货币化的双向互动,见证了明朝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并且成为了明朝走向世界的纽带,使得明朝参与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初步架构,在世界贸易的整体化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陈延轩《浅析明朝私人海上贸易与白银货币化之关系》

材料二   与此同时(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外国进口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幅度增加,倾销地区的范围更加扩大。同时中国丝、茶等大宗商品及其他商品的出口量也不断增加。由于英人赫德、李泰国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致使出口商品的销售价格不断下跌,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开始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在国内某些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城乡各地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许多手工业工人和部分农民破产失业,其中的一部分成为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雇佣工人。

——据田兵权《试论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演变》

材料三   地理大发现……表现之二,是促进了世界人种的大规模流动,世界人种的地理分布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白种人跨出了欧洲,首先来到非洲,接着征服了美洲,并就此定居下来。美洲的原有居民印第安人遭到残酷地虐待与屠杀,人口锐减,造成美洲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最终导致了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做奴隶。结果,美洲出现了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种汇合。不同种族之间的通婚造成许多混血种人,种族之间的联系空前加强。

——据池小平《地理大发现的基本动因和重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国在中外贸易中的地位,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人种流动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上印第安人一直是墨西哥这片土地的主人,他们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玛雅、阿兹特克等古代印第安文化,因此墨西哥是印第安古文化的中心。1519年后,印第安人成了墨西哥的少数民族。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争霸战争造成灭绝性伤亡B.新航路开辟带动美洲奴隶贸易
C.欧洲殖民者实行种族灭绝政策D.价格革命加速了印第安人衰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