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工业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63年张小泉剪刀在打制中选用浙江龙泉、云和之钢,并实行剪股、剪背用铁,剪刃用钢的方法,首创剪刀“镍钢锻打”工艺,一举成名。乾隆年间张小泉剪刀被列为贡品后名声大作。一时间,打出“张小泉”绰号作剪刀的假冒作坊,最多时达到86家。品牌混乱,生意萧条,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末。1911年,张小泉以“海云欲日”在农商部注册以示正宗,1915年冬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二等奖,产品开始远销南洋。1917年张小泉后人将剪刀表面加工改为抛光镀镍后,更受顾客的欢迎,1929年张小泉牌剪刀荣获美国世博会银奖。至1949年,战火兵灾加上手工作坊式经营和生产,使张小泉剪刀店年生产量仅40多万把。

——摘编自王春华《张小泉剪刀的成功秘诀》

材料二   1731年彼得•亨克斯以双子星座为原型在德国铸造中心索林根创立双立人品牌,依托当地的稀有金属矿产和制刀剑传统,外加三十多道严格的制刀手工工艺,双立人迅速成为刀具著名品牌。1855年巴黎世博会展览会上荣获金奖,1867年成立现代化专业独立钢材铸造车间。19世纪后半期在美国、丹麦、荷兰及法国等国家相继建立专卖店,1895年“亨克斯”商标在德国注册成功,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独揽四项大奖。1939年双立人独有的-200摄氏度特殊冰段技术研发成功,使刀具更加锋利、柔韧性更好、防腐蚀能力极强,之后产品延伸到炊具餐具个人护理用具等,产品数量多达二千多种。

——摘编自何煜雪《双立人品牌浅议》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比较近代“张小泉”与“双立人”发展特征的异同。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小泉”与“双立人”发展结局的不同及其原因。
2017-03-04更新 | 83次组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63年张小泉剪刀在打制中选用浙江龙泉、云和之钢,并实行剪股、剪背用铁,剪刃用钢的方法,首创剪刀“镍钢锻打”工艺,一举成名。乾隆年间张小泉剪刀被列为贡品后名声大作。一时间,打出“张小泉”绰号作剪刀的假冒作坊,最多时达到86家。品牌混乱,生意萧条,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末。1911年,张小泉以“海云欲日”在农商部注册以示正宗,1915年冬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二等奖,产品开始远销南洋。1917年张小泉后人将剪刀表面加工改为抛光镀镍后,更受顾客的欢迎,1929年张小泉牌剪刀荣获美国世博会银奖。至1949年,战火兵灾加上手工作坊式经营和生产,使张小泉剪刀店年生产量仅40多万把。

——摘编自王春华《张小泉剪刀的成功秘诀》

材料二   1731年彼得•亨克斯以双子星座为原型在德国铸造中心索林根创立双立人品牌,依托当地的稀有金属矿产和制刀剑传统,外加三十多道严格的制刀手工工艺,双立人迅速成为刀具著名品牌。1855年巴黎世博会展览会上荣获金奖,1867年成立现代化专业独立钢材铸造车间。19世纪后半期在美国、丹麦、荷兰及法国等国家相继建立专卖店,1895年“亨克斯”商标在德国注册成功,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独揽四项大奖。1939年双立人独有的-200摄氏度特殊冰段技术研发成功,使刀具更加锋利、柔韧性更好、防腐蚀能力极强,之后产品延伸到炊具餐具个人护理用具等,产品数量多达二千多种。

——摘编自何煜雪《双立人品牌浅议》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比较近代“张小泉”与“双立人”发展特征的异同。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小泉”与“双立人”发展结局的不同及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兰克学派是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1795-1886)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也被称为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客观主义批判史学。该派最大的特点是倡导秉笔直书,自称通过史料的考订能如实地反映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近代以来西方的史学,最初,影响最大的便是19世纪中期产生的以兰克为代表的“兰克学派”。

对当时西欧的知识分子来说,19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称心如意的时代……资本主义发展没有遇到大危机,整个社会洋溢着信心和乐观主义,这成为兰克学派及其观点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兰克在其第一部著作《拉丁和日耳曼民族史(1494—1514)》的前言中写道:“历史学被认为有判断过去,为未来指导现代的职能,对这样的重任,本书不敢企望。它只想说明:什么确确实实发生了”。同时强调,“我的注意力将放在(欧洲)日耳曼或日耳曼拉丁后裔的民族之上,其历史是整个现代史的核心”。该学派的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军事、外交史料,因为其认为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是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书信、讲演稿等。而进入20世纪,其光芒逐步褪去。

——摘编自徐蓝《20世纪世界历史观念的发展与中国的世界史教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兰克学派史学观盛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兰克学派史学观念。
2024-04-0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巩义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封建社会中,住在城市的居民统称为市民,用来同贵族、骑士、教士、农奴区分。农奴向往城市生活,逃出庄园,进入城市。当时到处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只要在城市中住上一年零一天,你就是城市的居民了。庄园自产的物品较少,封建主把家族成员迁到城市中,在城市里购买丝绸、棉布衣服,香料和调味料。由于生活支出越来越大,封建主除了加紧压榨农奴,还经营工商业或金融业。封建主家庭同城市中的富裕市民联姻的也越来越多。一部分贵族富了,成为城市的上层社会的一员。一部分坚持老一套经营管理方式的贵族穷了,甚至在城市大街边上讨饭为生。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

——摘编自厉以宁《厉以宁讲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024-04-2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茶叶作为商品开始进行交易,最早明确记载于西汉王褒的《僮约》:“武阳买茶”。发展到唐代,以茶叶、丝绸为代表的农产品通过互市和朝贡的方式进行流通,形成了固定的区域市场。 自中唐以来,政府对茶进行了严格的政策控制,茶叶生产、买卖悉由官府经营。宋朝大兴茶马贸易,设立茶马司专管边疆的互市,通过售出茶叶、食盐、丝绸等,换来马匹充实军备。后来,宋朝的茶叶政策逐渐宽松,民间买卖放开,私人向吐蕃、西夏出售的茶叶数量也越来越多。明代茶叶分为官茶、商茶、私茶。官茶主要用于西北易马。商茶由民间商人经营,领引纳税,准许公开售卖。私茶未经请引纳税,属于走私交易。

——摘编自陈宗懋《古代茶叶贸易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二   中英茶贸易在17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茶作为来自东方的舶来品,最初在英国人看来,它既是价格昂贵的奢侈饮品,亦被视为万能灵药。茶在社会上层广受欢迎,尤其是在“饮茶王后”凯瑟琳的带动下,“很快就使得饮茶在英国宫廷之中变得流行起来”,同时茶亦被引入咖啡馆之中,中产阶级也逐渐接触并开始饮茶。自18世纪中叶始,饮茶在社会下层日益普遍,促使茶叶需求量进一步扩大。英国茶贸易在18世纪后期仍增幅惊人,尤其是1784年英国通过《减税法案》降低茶税之后,茶税税率由超过100%降为12.5%,中英茶贸易得以迅猛增长。英国大量进口茶叶,但是并没有合适的商品销售到中国,几经探索,在印度发展了影响深远的鸦片生产。

——摘编自刘章才《“奇迹般的商品”:18世纪中英茶贸易述论》

材料三   1886年为旧中国茶叶输出的最高年份,此后中国茶叶出口量急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印度、锡兰是英国的殖民地,茶园经营规模大,一般都雇佣千百名工人。中国只是分散的小农零星地种植数株,多用业余时间经营。印、锡、日等国政府均免收茶叶出口税,锡兰则每磅还津贴银三分五厘,约每担津贴银四两之多。而中国每担茶除应纳出口税二两五钱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落地银、厘金及其他苛捐杂税。此外,在进口税上,帝国主义也往往采取歧视政策。如英国政府规定,印、锡茶每磅收进口税十便士,而中国茶则收十二便士。

——摘编自谢天祯《近代中国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茶叶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饮茶之风在英国流行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出口的变化及原因。
2024-02-19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501830年是英国交通的全面改善期。公路方面,18世纪下半叶收费公路的普及进程加快,19世纪上半叶,收费公路扩展趋缓,到1836年总里程近22000英里。这一时期,陆路交通服务的数量、类型和范围大大扩展。货运马车、快速货运马车和有篷货运马车能提供差别化的货运服务,乘客出行的选择更多。水路方面,运河的兴建和开通,使得英国航道越发密集和一体化。在港口设施建设方面,18世纪中后期,沿海港口设施建设持续进行。17901815年间,伦敦、利物浦、布里斯托尔、赫尔出现一系列的码头改善工程。到1830年,港口设施发生革命性变化,港池容量猛增至397英亩。

——摘编自沈琦《近代英国交通的变迁》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议会立法成为修正、支持或反对交通改善的主要渠道和平台,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诉求借助议会得以表达、博弈和协调,既保证了财产权,又有利于公共福祉。当时,英国河流改造和运河兴建需要更多资金,主要来源有发行股票、借贷和通行费,大部分资金由运河沿线的当地居民提供,工商业阶层更为踊跃。随着运河融资地理范围的扩大,银行家和金融市场崭露头角。铁路融资规模比运河更大,当地的地主、商人和企业家认购了更多的资金。随着伦敦金融市场的介入,铁路投资加速。1870年铁路资本存量为2.32亿英镑,远超运河和公路。

——摘编自沈琦《近代英国交通的变迁》

材料三   18301870年是英国交通的高速发展期。铁路是轨道交通持续改进的结果。随着采煤和冶炼业的飞速发展,交通需求猛增。1830年通车的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显示了铁路和蒸汽机车的优越性。到1870年,铁路里程达15500英里,近代英国铁路交通网络大体建成。铁路和蒸汽机车凭借前所未有的价格和速度,迅速排挤了公路和水路,在旅客运输和高价值货运中占据优势。

——摘编自沈琦《近代英国交通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30—1870年英国交通事业高速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英国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024-03-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工业生产的流程日益复杂,规模不断扩大,各种不同门类、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在地域渐趋集中。19世纪上半叶,伦敦、曼彻斯特创建了一批新型的大学和中等学校,这些学校把实用科学技术放在首位。城市重视教育发展,在民众间普及教育,结婚登记材料显示,1840年,城市男子中有66%的人能签署结婚登记书,1870年上升到80%。在城市化过程中,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超越了土地贵族,从18世纪下半叶起,资产阶级提出了改革议会代表的选举制度,废除保护关税制度,实行自由贸易,消除政治领域中营私舞弊现象的主张。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材料二   1843年到1893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化率从7.4%上涨到10.6%,岭南地区从7.0%上涨到8.7%,长江上游地区从4.1%增加到4.7%。当现代化的科技和资本在改变城市的同时,农村还重复着几千年前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随着差异的扩大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全面对立,使得整个社会的转型更加困难。原来的城市平民社会以农民为主体,晚清时期出现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城市空间出现新城区、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同时并存的现象,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给城市治理带来巨大挑战。

——摘编自顾强、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城市化在英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024-03-03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到18世纪,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家庭工业,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即原工业化,这是一种早于或先于工业革命阶段的工业形态。英国乡村由此出现第一次转型。英国乡村工业化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城市要素向乡村转移的背景下,借助乡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等条件发展起来的。在乡村工业发达的地区,兴起了一批介于村庄和城市之间的工业集镇,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乡村工业的发展,使英国乡村呈现出新的面貌。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更趋专业化和商品化,工业及与其协调发展的小城镇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些都为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多村改

材料二   华北多村半工业化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倘无外国之货物与技术之输入,中国经济社会恐犹是二千年来之社会,而不能有丝毫之改变。今日之得有新式工业,岂非受外国工业品之刺激而始然乎?”晚清政府在“振兴工艺”的口号下大力兴办工艺局,培养了适应半工业化所需的技术力量,这批多村技术人才的出现恰逢其时,他们回到乡村,推动了半工业化的发展。仅在19101912年间高阳商会就有14次集会研究与土布有关的扩充铁轮机,劝立织有场、筹议减免税、设立工艺研究所等事宜,工艺研究所旨在“提倡织纺,振兴实业,研究工艺,改良布质”。但是,除个别地区外,近代华北乡村手织业大体上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就出现了明显的衰退,有些地区的疲退出现得更早,其表现主要是生产萎缩、产量剧减、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数相应下降。

——摘编自彭南生《论近代中国多村“半工业化”的兴衰——以华北乡村手工织布业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乡村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华北农村“半工业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英两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历史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57年,钟表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历史性转折,当时荷兰人惠更斯继续了伽利略早期的工作,在钟表里发明了钟摆,大幅度地提高了钟表的准确性。1675年,惠更斯又发明了螺旋摆轮游丝,新的游丝从过去一天45分钟的误差减少到只有几分钟。18世纪中后期,这让制表师大大提高了制表效率,同时很多制表师也在这个时期大量涌现,不仅将钟表机芯的发展推向更现代化的标准,同时也对机芯的生产方式进行了更加机械化和标准化改革。

——摘编自萧治平《钟表技术》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手表开始流行。因为这种计时工具比装在怀里装饰的目的更强,而它的目标客户只定位在女士身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参加运动,并开始驾驶汽车。手表也被越来越多的男人接受。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士兵们开始佩戴手表,认为手表佩戴起来比怀表更加实用,这便让手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多实用的手表功能被制表师设计出来,像防水、自动上弦、潜水表等。因此,佩戴手表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和时尚。

——摘编自李流范《时钟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至18世纪钟表制造进步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佩戴手表成为一种普遍的时尚的社会条件。
2024-02-2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轮复习验收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科学革命引发了技术革命,然后推动了主权国家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进而导致欧洲百年均势秩序的生成与崩溃,这是科技革命(A)直接推动国际秩序(B)变迁的模式,即A-B模式;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人类当前正经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无论是冷战时期的两极均势,还是后冷战时期美国主导的自由霸权秩序,都是国际秩序(B)直接推动科技革命(A)的发展模式,即B—A模式。总的来看,科学家的身份认同、国家能力和国际规则与规范在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中交织互动,是国际秩序变迁模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郑华、聂正楠《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的逻辑探析》

运用世界史的史实,对上述模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上述一种或两种模式进行论证;也可对以上模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见解,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4-03-26更新 | 3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