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英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

材料一   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无论何种出身的妇女一旦进入婚姻状态,也便意味着法律上的“死亡”。也就是说,进入婚姻关系,这个女人在法律上的存在立即被终止。传统的女子教育,主要是培养女性成为理想的妻子和母亲,在家中或私立学校里接受教育是其教育的形式。在婚姻自由程度上,女性在选择配偶方面几乎没有自主权,婚姻大多由家中男性亲属为其决定。为了把妇女禁锢在家庭中,英国社会动用了一切力量,企图强化“男尊女卑”的观念。

材料二   工业革命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不仅使英国走进了富裕的现代社会,而且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妇女而言,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将以前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妇女从这狭小的天地中解脱了出来。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高了英国妇女的地位,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英国妇女地位的实质性提高,是以她们作为个人直接参加广泛的社会劳动为前提的。大工业也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她们的阅历,开阔了她们的政治眼界,从而使她们大有收益。

——以上材料摘编自尹丽曼《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1)根据材料,归纳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妇女地位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2020·北京·高考真题
2 . “近代工厂之父”阿克莱特

材料一   英国传统纺织业以毛纺织为主。17世纪,印度棉织品和印花织物大量流入,引起了毛纺织业者的不满和骚乱。英国议会在1700—1721年间颁布多项法令,禁止进口和使用印花棉布。兰开夏毗邻重要的贸易港口利物浦。当地技术工人在市场需求刺激下,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1735年,议会颁布法令将棉麻混合织物排除在禁令外。此后,兰开夏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

材料二   1732年,阿克莱特出生于兰开夏的贫困家庭。他曾是理发师和假发经销商,后来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1769年获得专利。1771年,他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除女工、童工外,还专门招聘了技术工人。他获得大量投资,陆续兴建十多个纺纱厂,创制了统一的工厂标准化管理体系。1790年,他引进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许多企业家向他购买生产纺纱机的许可权或机器,借鉴其成功经验。阿克莱特还曾受封为爵士,当选过德比郡郡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的条件。
(2)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阿克莱特的成功之路。
2020-10-05更新 | 3214次组卷 | 22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5世纪束开始的持续数百年的“圈地运动”使得庄园制经济和佃农制经济瓦解,个体农民斩断了与土地的联系,成功摆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成为仅有劳动力可以出售的“经济人”或“自由人”。他们进入城市,既无财产也无技能,人数众多却不懂得团结,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处境极为不利,有时还互相竞争、彼此倾轧。面包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要从市场上购买,没有一天的劳作就没有一天的衣食。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等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黄册制度名存实亡,统治者将赋役合并征银,使地亩成为征派赋役的依据。轮班制度和匠籍制度相继被废除,工匠获得了通过市场出卖劳动力的自主权。在此基础上,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领域,雇佣劳动力的现象已非常普遍,且清代较之明代有了更大发展。许多市镇有了专门出卖劳动力的场所,甚至一些地区、行业的雇佣工人还组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行帮。政府亦规定:雇工人与其他“凡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乾隆以后,雇工园对工作条件不满等原因在工期未满时就辞工的现象越来越多。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的劳动力市场》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与明清江南地区在劳动力市场形成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江南地区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影响。
4 . 有学者在论及18世纪末期的英国农业时,强调“不能再以法国农民、德国农民或俄国农民那种意义上的农民来形容“英国农民’了”,因为“市场已经支配着农场,制造业早已渗透到非封建性的农村”。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英国农村
A.生产关系发生变革B.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C.新贵族势力开始崛起D.农民主导了社会变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B.人们对羊毛的需求推动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
C.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全球
D.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6 . 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16世纪后,封建贵族阶级发生了严重分化,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期间,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上述现象
A.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促使英国开始进行殖民扩张
C.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体现出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7 .    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历史教学》2012.2


根据材料简要评述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要求:围绕材料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观点任选一种即可。)
2019-08-07更新 | 177次组卷 | 21卷引用:湖北省黄梅县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据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英国总人口与城市总人口(万人)
年代全国总人口城市总人口城市人口所占比例
1520年24012.55.25%
1600年41133.5(伦敦22万人)8.25%(伦敦占有5%)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
A.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
B.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
C.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
D.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2019-07-11更新 | 640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年—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2019-04-26更新 | 1061次组卷 | 70卷引用:2015届湖北浠水县实验高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工业化“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荷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本国不产煤,其他燃料也很少,必须从国外进口煤,这使荷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使本国经济置于外国商业政策支配之下。法国在1763年以前,商业并不落后于英国,1780年时铁产量3倍于英国。然而法国本身所产煤不能自给,需要从国外大量输入,这给法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需求影响不同,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15世纪以来,英国出现了重工业增长迅速的局面。1650年起,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的一场能源革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二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明清江南使用的燃料,主要有薪炭、芦苇、秸秆和煤四大类。工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为五金加工,烧窑和煮盐,其次则为榨油、铡烛、染色、食品加工等。农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则为蚕业。各部门对燃料种类的要求不同,五金加工要用煤或硬木炭,而烧窑则用煤或柴或炭均可,煮盐多用芦苇或茅草,蚕业则要用小木炭,其他行业大致以柴薪为主。五金加工业中,消费燃料较多的是铁业,江南地区虽然本上不生产生铁,但铁器制造业仍具一定规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煤资源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仍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需要从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输入煤炭。但总的来看,煤炭在燃料消费中所占比重并不大。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与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能源与近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