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其发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18011841年运河附近部分城市人口变化情况表

城市运河通航时间人口(千)
18011841
伯明翰177271183
剑桥1760年以前1024
卡菜尔1823922
考文垂17691631
莱斯特17941753
曼彻斯特1760年以前75235
诺丁汉1760年以前2952

——摘编自林国锦《17501830年英国交通变革及其影响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2-09-28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盟校2023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确实是有所作为的,他为了持续生产他发明的著名的轧棉机已经负债累累了,于是在公元1798年他与美国陆军部签订了生产1万支步枪的合同以缓解自己尴尬的境地。他并不仅仅是在生产步枪,更多的是在研究以一种独特并且极其先进的制造方式,这种方式就是        。杰斐逊在写给门罗的信中说他已经"制造出了能够生产相同枪机的模子和机器,这样生产出来的100个枪机混在一起你根本就看不出来它们之间的差别"。

——摘编自【美】罗伯特·L·奥康奈尔《兵器史∶由兵器科技促成的西方历史》

材料二   当浮云掠过太阳,或者阵风吹乱水中的倒影,"自然"或者"母题"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画家要想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方面,就没有时间去调配色彩,更谈不上像前辈大师那样把色彩一层层地画到棕色的底色上。他必须疾挥画笔把颜色直接涂上画布,更多地关注画幅的总体效果,而较少顾及枝节细部。

——摘自【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写出"他"的名字及横线的内容,分析这种制造方式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中美术流派的出现与19世纪70年代的光学发展有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该流派的艺术特色,并列举西方物理学界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
2021-06-01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5月仿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一开始,铁路修建的目的就各不相同:有将煤炭和矿石运往港口的矿物运输线、专用于乘客的市郊铁路线,还有连接首都和港口的铁路线。后来,人们又发现其他用途。修建起来用于征服殖民地和土著居民的铁路,用于运送军队的铁路,用于统一国家的铁路。铁路能够普及,部分原因是乘火车变成了时髦。铁路客运和货运的用途真是太广泛了,从邮购产品到牛奶,一切皆可运。新西兰铁路历史学家概括道:“铁路旅行加速了地区性和全国性组织的形成、报纸杂志的派送本地和国际文化使者的往来。”

——摘编自[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著《铁路改变世界》

材料二   德国在工业革命刚刚起步时,第一条铁路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便建成通车。从19世纪40年代起,铁路建筑业迅速发展,到1872年,全国铁路总长度达到22426公里,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大规模的铁路修建给予采矿、冶金、煤炭和机器制造业以巨大推动,促使德国工业发展的重心较早地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德国由此迅速建立起雄厚的工业基础,保证了其他行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物资及装备能够得到及时而充足的供应,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铁路修建的目的以及铁路发展得到普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德国铁路建设的历史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键词史实
古印度人创造了从1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罗马法6世纪《罗马民法大全》编订并颁布。
阿拉伯人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牛顿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孟德斯鸠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美国1781年,美国打败英国军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瓦特18世纪6080年代,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改良。
火车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

——摘编自陈会颖《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等


上表展示了世界历史的部分重大史实。请从表中任选二到三例史实,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规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材料二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博物馆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个巨大资料库,为世界各国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接收了1851年、1876年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一些机械展品,收藏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机车等。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博物馆所发挥的作用。
2021-09-12更新 | 3692次组卷 | 32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天津历史高考真题
6 . 工业革命在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世界格局、艺术等多方面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交通革新是开启与构建近代交往体系的重要力量,作为交往先导的交通,它运载的、交流的不仅只是货物、人口,还有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交流。不同地区之间往来交往的发展,使得原本封闭的、落后的地区也接触到了先进的文明,面对先进文明,隔绝的地区无法再使自己孤立起来……这就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种扩展和深入,直接影响了全球历史格局的演进。

——摘编自[英]约翰·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交通运输革命的表现,试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从生产组织形式和科技进步的角度,分析世界一体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19世纪的欧洲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相互促进,物理、化学、艺术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光学理论发展的推动下,艺术家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当中……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进行着艺术实践、实践发现,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呈现,他们便依据不同的光线变化忠实地在画布上创造出符合物体真实的色彩变化。

——据李建群,邵亦杨《外国美术史》整理


(2)对光的认识不同时期有所不同,试以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为例,简述其有关光学的科学成就。

材料三 不能说天下大势不存在,或者不可预测。波兰银行家布洛赫在1898年出版了一套厚达六册的《未来战争的技术、经济和政治诸种方面》。在这部预言性的著作中,他预测到战壕战争的军事僵局将导致长久冲突,而这种冲突必须付出的经济和人力代价,将使交战国陷入耗竭或社会革命。这本书迅速被翻译成无数种语言,但是对军事计划却没有任何影响……但是,使欧洲陷入大战的,是当时的国际形势。随着全球性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日益尖锐的竞争加强,这种国际游戏所下的赌注也与以前大不相同。

——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大战导致“交战国社会革命”的具体表现,概括大战呈现“长久冲突”的主要特征。
2021-04-07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产业传播活动的中心是印度。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从印度向东传遍亚洲,特别是传入中国,使得亚洲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元朝时,棉花在中国农村广为普及,事实上取代了苎麻成为中国人制衣的纤维原料。到明朝时,棉花生产大力发展,中国的农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劳动力的地理分工已经出现: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的农民用这些原棉以及他们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棉纺织品,其中一些纺织品还会被卖回北方,棉布生意甚至达到帝国商业额的四分之一。到17世纪,中国的男女老幼几乎都穿着棉布衣服。当中国人口在18世纪增加到4亿时,棉花产业仅次于印度排世界第二。

材料二   16世纪末,荷兰和英国开始挑战葡萄牙在亚洲贸易的垄断地位。他们特许设立一些合股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把它们带回欧洲消费,或者运往非洲购买奴隶送往新世界刚刚开始扎根的种植园中工作。在一系列英荷战争后,印度纺织品贸易主要落入英国人手中。随着印度棉纺织品在18世纪更为流行,替代这些进口产品的愿望成了推动英国棉花生产强有力的激励因素,最终引起了棉织产业革命性的变化。到1780年,整个欧洲,尤其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一个松散、多中心的旧棉花世界转变为一个整合、集中、等级森严的棉花帝国,全球数百万家庭棉织工人失去了纺纱和织布的能力。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棉花传入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欧洲人缔造棉花帝国的手段。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棉花传播与交流的世界影响。
2021-06-01更新 | 516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英国火车和铁路发展大事记(部分)

时间事件
1760亚伯拉罕·达彼发明铁轨。
1801矿业工程师理查德·德里维斯克制成一台蒸汽机车,试图用于代替马匹拉车,但在试验中失败。
1814矿业工程师乔治·史蒂芬孙成功试制蒸汽机车“布鲁克”号,并在矿山投入载货运行。因运行时烟囱冒出火焰,矿山周围居民称其为“火车”。
1817史蒂芬孙受投资人皮斯之邀,建造从达灵顿到斯托克顿之间的铁路。
1825
史蒂芬孙驾驶他设计建造的“旅行者”号,载客630名,在达灵顿—斯托克顿铁路上试运行。
1830
世界上第一列由蒸汽机车牵引的客运列车在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线上正式运营。

——摘编自(英)斯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在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线上出现了最早列车等级划分:一等列车为黄色车厢,车速较快,提供有舒适的软席座椅;二等列车为蓝色车厢,车速稍慢,提供硬席座椅。随后某些铁路公司开通了三等列车,其车厢几乎是密闭的空间,阴冷潮湿,不提供座位,车速也得不到保证(没有准确对刻表,并且不允许携带行李。当时在铁路建设方面,大多数干线都集中在英格兰的东南部,苏格兰交通梗阻,威尔士没有铁路。

为了控制铁路事故的发生,英国议会于1840~1842年通过了一系列铁路管制法案,要求铁路公司在新线路通车前接受贸易委员会的检查,并在后者确认铁路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方可开通。同时规定,检查铁路情况的视察员若认为该铁路存有安全隐患,可要求其推迟开通时间,并可无限期延迟。

——摘编自刘佳《简论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铁路的发展及国家干预的开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火车和铁路诞生的条件。
(2)综合材料二,评析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的铁路交通发展状况。
9 . 持续了近一百五十年的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世界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持续到19世纪中叶,包括棉纺织工业、采矿业、冶金业的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逐渐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明显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首要条件,概括工业革命的阶段特征。
(2)据材料二,分析世界市场扩大带来的影响。据材料二指出推动世界市场扩大的最重要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主要表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禁止技术外流,以维持其工业国家的主导地位。此时,英国全面领先,成为美国的效仿对象,(美国)各州纷纷亮出政策,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就是在人才政策吸引下来到美国的。除了拿出吸引技术人才的政策,美国政府还设立鼓励出售技术秘密的专项奖金,并派出间谍,窃取英国的机器图纸和技术。作为后起追赶国家,美国采取了很多手段来获得工业技术,或自己创新,或投资购买,或人才引进,从而突破了英国的技术封锁。

——摘编自韩毅《美国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在苏联的帮助和我国自力更生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辅相成的情况下,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航空、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技的启动。然而,在国防尖端技术上,苏联的援助并不可靠。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中国共产党坚持不以牺牲主权为代价而妥协,继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大无畏精神,带领广大干部与科技工作者千方百计地继续研发和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新中国才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底气。

——摘编自董志凯《自力更生方针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一新中国科技发展回顾(1949~197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突破英国技术封锁的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突破外部技术封锁的背景和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