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2019·黑龙江哈尔滨·模拟预测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莱特兄弟于1908年创建了世界第一家飞机制造企业,并获得美国陆军订货,标志着航空工业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航空工业实现第一次大发展,全世界的企业数量达到约200家。“二战”的巨大军事需求刺激世界航空工业的第二次大发展。美国、德国、英国、苏联、日本的飞机工业领先世界,其中美国飞机工业从规模和实力上均达到第一。“二战”后,军用航空订货锐减,同时飞机由活塞动力向喷气动力跨越。在民用飞机领域,美国取得喷气干线客机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把苏联远远地甩在后面。美国飞机工业在1960年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整合,重要飞机制造业企业从26家合并成为4家。从1950年代开始,英、法、德等几个航空大国的航空制造业首先逐步实现了本国航空制造业的整合,并开始进行跨国整合。

——摘编自赵长辉《从莱特兄弟突破到跨国整合——飞机制造业百年简史》

材料二   新中国的诞生为航空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1951年,一个中国工业代表团前往苏联寻求支持。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承担了修理军用飞机以保障战争需要的紧迫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1957年,中国航空工业在引进苏联多型飞机后开展仿制工作,并在1954年成功首飞了初教5。1958年,中国自行设计出第一款喷气式飞机——歼教1。1973年,中国订购了第一架波音707飞机。同时,美国民用飞机制造公司麦道也提出了和中国联合生产大型客机的提议。但1999年波音兼麦道关闭了MD——90的生产线,空客停止了与我国合作的AE100的项目,中国民航产业陷入了困境。在民航产业遭遇挫折的情况下,2000年,国家决定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涡扇支线飞机。2017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首飞

——摘编自张静波《大国崛起,需要真正的“中国制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飞机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飞机制造业的发展有何不同,并简析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丝绸之路与19世界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

3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霍华德设想的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被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法国建筑师加尼埃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把“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从18世纪开始,法国里昂逐渐成为工业城市,20世纪30年代以后,里昂郊区的卫星城镇大规模发展,逐渐与市区连为一体。里昂老城是法国乃至欧洲的文化与艺术中心,城市生活居住区沿罗讷河和索恩河呈南北长条形而建,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的向阳面,东部是广袤的田野。工业区分布在市郊,南部是大型核电站,保障城市的能源供应,东南部是汽车工业基地。备区间均有绿化带隔离。里昂作为交通枢纽,是欧洲物流的主要仓储和中转基地,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城市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起飞的实验性场地。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材料二   1949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从12.5%提高到17.9%,平均年增长0.2%,这种缓慢的城市化主要是严格的户口登记条例限制了人口迁移流动。80年代起,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伴随乡镇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非农转移就业模式产生了“人口就地城镇化模式”。9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诸多地区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逐渐转变为负值,这些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迁移流动人口的贡献。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地区,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摘编自《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田园城市”和“工业城市”理念提出的背景。并说明这两种城市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前后制约和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因素。
2021-09-24更新 | 30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滚动双测卷-第十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巨大成就(A卷新题基础练)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由此,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

二战后,由于欧洲普遍衰落,寻求联合,先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而英国却与欧洲大陆若即若离。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欧洲国家联系更加紧密,英国担心失去领导地位,曾两次提出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但都被戴高乐否决,戴高乐担心担心英国成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经过几年的努力,英国1973年才最终加入欧共体。

——何梦吉《英国脱欧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特点以及经济政策发生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背景;分析英国加入欧共体对欧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12-13高一下·吉林延边·期中
5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着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二: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西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实际传播到北美地区。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30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子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点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9世纪90年代起,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人类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得益于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说两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发明?请各举两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突出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禁止关内人口迁居。1860年,面对沙皇俄国在《瑷珲条约》之后对外东北与库页岛的领土的夺走,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疏朝廷,呼吁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获得采纳,至光绪年间则完全废除东北禁令,1907年更在东北设置3省(黑龙江、吉林、奉天)。汉人移民不再偷偷摸摸进入东北,于是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地区无地或者少地农民纷纷进入依然地广人稀、法制薄弱的东北开垦荒地,移民东北愈演愈烈,形成高潮。

                                                                              ——据张利民《“闯关东”移民潮简析》


       材料二:在国内战争结束之时,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移民不但解决了开发西部的劳力问题,而且使西部成了“民族熔炉”。与英裔居民为主的东北部不同,来自东欧、南欧、亚洲和拉美的移民集居在辽阔的西部地区,使这里的文化呈多元化,如加利福尼亚等州受西班牙文化影响很大,又是美国亚裔居民最多的地方,旧金山的唐人街闻名于世。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东北移民过程相比,美国西部移民过程有哪些不同点?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节选)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事记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0年比利时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1875年法国第一座发电厂在巴黎建成
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机
1879年德国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机机车
1879年美国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元的产品
1882年美国爱迪生在纽约市建成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1890年美国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2180万美元的产品
1902年美国已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
1907年德国23.3万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占动力总数的30.6%

材料二与世界有电的历史几乎同步,1879年中国上海公共租界点亮了第一盏电灯,随后1882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公用电业公司一上海电气公司。

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上海、汉口、天津、广州、北京,以及东北等租界相继开办了一些以解决照明为主的公用电业。同年,华裔商人成立广州电灯公司,开始了民族资本创办电力的历史。

1904年比利时商人与北洋军阀政府在天津签约成立了电车、电灯公司,并于1906年开始了中国交流电的历史。到191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才有2.7万kw,有电的地方仅是上海、广州、北京、香港等中心城市和租界内,中国电力工业处于刚刚起步的幼芽状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电力工业诞生的意义。美国、德国在电力工业中的成就折射出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领先地位,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一领先地位所产生的影响。

(2)综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电力工业起步的社会背景和中国电力工业的特点,并指出我国电力工业兴起的意义。

8 . 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年龄段称谓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孩提孩提之童,吾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孺子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忧
满10岁幼学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舞勺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束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及笄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舞象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弱冠二十曰弱,冠(冠礼)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材料二   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

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吴虞《说孝》(1920年)

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孝亲尊师善待人”

—《中小学生守则》

(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2017-08-04更新 | 2416次组卷 | 9卷引用: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北京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