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8 道试题
1 . 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动,再到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长三角地区日益成为当今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下列有关中国各历史时期经济现象的描述,与该地区有直接关联的有
①明清时期“四大名镇”的崛起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贸易中心的转移
③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④l984年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 . 1882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招商集股,该局原拟集股40万两,分作4000股,但“因附股者实多,不得已公议加收一千股,预备扩充机张之用”。但未过多久,加招之股“亦已足额”,创办者特地自1882年5月12日起连续数日登报声明,不再接受投资。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社会资金的资本化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D.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3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与森有礼,双方就辫发衣冠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辫论内容如下:

李鸿章:贵国近来所举行之事几乎无一不应表示赞赏,而唯独对贵国改变旧有服制、模仿欧洲习俗一事不以为然。

森有礼:我国旧有服制宽松爽快,极为适合无事安逸度日之人,但完全不适合忙碌勤劳之人。虽能适应过去的事态,但时至今日,已觉得其甚为不便。今改旧制为新制,我国从中获益不菲。

李鸿章:衣服制度,乃人们追怀祖先遗愿的一种体现。作为子孙,应该对其表示尊重,并让其万世传承才对。……阁下对贵国舍弃旧有服制,模仿欧洲风俗,将贵国独立的精神委诸欧洲的支配,难道一点也不感到羞耻?

森有礼:不仅丝毫不感到可耻,而且我们反而以此变革为骄傲。此变革绝非外部强加给我们的,完全是根据我国自己的喜好作出的决定……

李鸿章:我国决不会实行这样的变革。只是诸如武器、铁路、电信以及其他器械等,为必要之器物,他人最擅长之处,才不得不从国外引进。

——木村匡:《森先生传》,摘编周程《中日现代化进程中观念冲突之一斑》


根据上述辩论场景,结合时局,自拟一论题,并进行分析阐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光绪年(1876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1878年,在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材料二 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于国家建设。1929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后发挥的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实施的效果。
2020-10-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9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诰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

——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

材料二   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伴随近代化的步伐,一些近代城市相继兴盛起来,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刺激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因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以及养殖奶牛、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

——摘编自周中建《近代苏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2020-10-25更新 | 924次组卷 | 24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77年,洋务派幕僚马建忠从欧洲写信给李鸿章说:“欧洲各国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可见马建忠
A.正确揭示了欧洲各国富强的根本原因
B.否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C.批评了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做法
D.强调了国家富强是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础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才标准问题是我国古代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的人才思想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诸子百家倡导“德才兼备,德先于才”,曹操《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唐太宗反复强调“为官择人,为才是与”,司马光认为“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覆灭者多矣”,又提出“取士之道,当先德行,后文学”。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从实践中开始尝试新的人才标准:必须具备外语能力;必须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其中,关键是掌握近代军事科技知识;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仍然保持封建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洋务派的新人才观打破了传统的人才范畴,人才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

——摘编自徐凯、胡君辰《人才评价标准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英国的现代文官制度起源于18世纪中叶,正式确立于19世纪70年代。文官制度要求在选拔文官的公开考试中以“通才”为标准,择优录取。“通才”原则造成了英国文官的贵族化趋向和英国社会对教育科技事业的普遍冷淡态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职能日益转向经济管理,不懂专业知识的行政通才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复杂、日益专业化的政府工作了。1968年《富尔顿报告》揭开了二战后英国文官改革的序幕,具体内容:实行行政管理专业化,改革通才官僚结构,削弱通才对政策的影响;设立文官学院,加强对文官的专业培训;调整文官的分级制度,行政级、文书级等统称为综合类,专家科技人员通称科学类,打破了文官制度的“封闭型结构”;增加专业人员的比重,实现专业化管理,要求今后考试任用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这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打破通才体制,却引发了人们关于文官选材标准的深思。

——摘编自《从富尔顿改革看英国文官制度中的“通才”原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选拔人才标准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两国人才标准变化的异同。
9 . 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面临的资金、运输等困难。下列属于这类民用工业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B.安庆内军械所
C.天津机器制造局D.江南制造总局
2020-09-2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1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10 . 轮船招商局的章程规定:“每年照各股本银每百两提去利银十两,如有盈余,以八成摊归各股,作为溢利,以二呈现成分与商总董人等作为花红。”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
A.抵制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B.摆脱了官督商办模式
C.经营模式呈现近代化特征D.引导了民族工业产生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