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有学者指出:在评价洋务派的“官督商办”时,从“商”的方面来说,为了寻找投资的出路,只有依靠封建政权的荫庇,绕过自己无力克服的障碍,以赚取利润。该学者认为
A.私营企业难以摆脱清政府的控制
B.洋务运动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
C.清政府已放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2 . 1861年烟台开埠,1886年,德国人奥托安滋创办了盎斯洋行,首创胶东缫丝与花生的出口业务。1896年俄国人创办了士美洋行,从烟台出口草帽辫、花边、刺绣、发网等商品。与此同时外国洋行建立后,大量洋布、洋纱等涌入中国。这表明
A.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
B.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深入内地
C.开埠通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逐步增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历史学家谈到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时指出:“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它比1840年具有更明显的标界意义”。下列四个关键词能体现这一“标界意义”的是
A.“民族主义”B.“近代工业”
C.“君主立宪”D.“国民外交”
4 . 19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
2019-12-04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学业水平历史试题
5 .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记载: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下列各项中洋务派为改良派、革命派提供的最关键的基础是
A.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
B.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
C.创建近代水师,编练新式军队
D.创办近代西方工业,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019-11-2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是西欧在 16—18 世纪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理论。重商主义的发展又可分为两 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金属货币输出和积累货币财富。晚期重商主义与早期不 同的是,认为国家应该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重商主义者认为:一个国家金银 越多,国家就越富强,必须努力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促使外国金银流向本国。因此各国纷纷实行保护 关税的政策,对外国工业品和进港船只课以重税,以阻碍商品进口,同时又努力发展本国工商业,鼓励 出口。英国自 17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实行的《航海条例》《列举商品法》《主要商品法》以及 1815 年 开始颁行的《谷物法》都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这些政策完全是为英国大商人、大船主及大地主的利益 服务的,局部的也是为了保护英国的工业。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776 年,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一书,创立了第一个系统的政 治经济学体系,此后几十年大卫·李嘉图等人发展和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学说,他们强调完全的自由竞 争和自由贸易,从根本上否定了此前西欧各国盛行的重商主义政策。1846 年英国废除限制粮食进口的《谷 物法》,自由贸易政策迅速发展。1849 年,英国废除实行了两百多年的《航海条例》,减免了两百多种货 物的进口税。1851 年,英国议会宣布“自由主义”为基本国策。

当时英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产品具有压倒性的竞争优势,棉纺织品、金属制品,甚至煤的产量和 质量都是他国无法与之相抗衡的。因此,英国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用取消贸易限制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英国不但在本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且也要求外国实行这个政策,以利于英国的商品畅销世界,因此英国统治集团不惜通过炮舰政策打开外国的大门,如 1840 年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1854 年参 加克里米亚战争,1856 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都是这一政策的体现。

——摘编自高岱《英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对中、英两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2019-11-0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民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独立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的地区。这时,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直到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突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

——摘编自童超主编《看得见的中国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1864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1865年在上海设立分行,随后又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支行。1897年,盛宣怀奉旨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先后在北京、天津、重庆等地设立分行。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其中较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的股票。为了适应股票交易的需要,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之后在广州、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8 . 中国近代商办企业早期的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外贸服务、出口加工、进口替代等行业,地域分布则以上海、广东为主。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商办企业
A.行业分布较为广泛和均衡B.带动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
C.代表中国工业的最高水平D.依附于资本主义国际市场
9 . 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A.经济结构的变动
B.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C.国际市场的扩大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019-09-2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浠水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五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下表为晚清两个不同年份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对此表信息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
年代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
1849328177969234250100
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

A.列强在华投资办厂增多
B.“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2019-09-2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开学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