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61年开始到1895年,清朝统治集团一部分当权人物和某些开明的士大夫开展的洋务运动,以“求强”“求富”为目的,在军事、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等许多领域,向西方国家学习。这场历时35年的洋务运动,以1884年爆发的中法战争分为前、后两期。洋务运动虽然成效有限,客观上助成了一些新的政治和社会因素产生。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整理

材料二   思想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思想文化也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19世纪70—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和资产阶级的出现,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早期维新思想随之兴起。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洋务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70—90年代中国社会产生的新因素及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封建自然经济趋向瓦解,集中地表现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趋向瓦解之上。1415世纪以来,英国的毛纺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部门,号称是英国的“民族工业”,由于工业人口和城市增长的较快,促成了对羊毛等经济作物和商品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使农业产品的市场被看好,农业成为有诱惑力的、有利可图的行当。于是有不少商人资产者决意投资农业,到乡间去头办牧场、农场。为此,便要向贵族租地,资产者所出的较高的地租,深深刺激着他们贵族们,起初土地只是出租自己的直接领地,后来开始圈占农村公社的公有地。再后来以强力手段驱逐农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大致始于15世纪,16世纪前期达到高潮,此后,愈演愈烈。圈地运动导致大批农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他们的一大部分,或是留在乡间,成为农场中的雇佣工人;或是流入城市,成为供企业主选择服佣的自由劳动力。英国农业领域的这一重大变革,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展的需求下自然形成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由于输入的洋货为机器制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使不少土货滞销,如东南沿海一带盛产的土布、土纱,因洋纱洋布的剧增,而陷于困境、欧美各国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扩大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作物的比重,减少了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在近代中国,这一变化是外国资本在中国扩展殖民地贸易和实行经济侵略而强行促成的,因此又不可避免地要服从西方资本主义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需要,成为它们的附庸,这种变化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近代中国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封建自然经济趋向瓦解过程的主要不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中英两国封建自然经济趋向瓦解的共同历史因素,并分析两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对本国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成为世界性的军事强国,尤其是其陆军的战斗カ给中国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在评价各国炮位时曾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之所以大败法兵,主要是用了“一智谋之商人克虏伯创造之后膛枪炮也”。

材料二 克虏伯是德国大型的工业集团,其生产的克虏伯后膛钢炮以“全钢后装”结构闻名世界,半数以上销往国外,成为军火买卖的大宗。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开始选购克虏伯炮,在后来的近半个世纪里,清海防炮台、新式兵轮等,都以克虏伯炮为重要的武器装备;各地的兵工厂也努力仿制克虏伯炮,还翻译了一批德国的军事科学技术图书;德国也派了不少科技人员到中国传授技术,清政府则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和留学生赴克虏伯学习。1901年后清廷新军的炮队编制皆仿德国,用炮皆为克虏伯的过山炮和野战炮。

——摘编自乔伟等《德国克虏伯与晚清军事的近代化》


(1)依据材料概括晚清时期中国与德国军事关系密切的表现。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与德国形成密切军事关系的原因。
2021-10-1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赣六校2022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近代武汉的崛起

材料一   张之洞督鄂前,武汉民族工业完全空白。他上任后的18年内,本着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的指导思想,创办了包括军事工业、钢铁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各个企业内部又自成体系,如汉阳铁厂就是集开矿、采煤、炼铁为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张文襄公治鄂记》中评论张之洞“治鄂为他人所不能及者”有四点,即“远识”“毅力”“缜密”“精勤”。湖北曾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其文化与学术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身兼学者和官僚两重身份的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后,十分重视文化和教育。通过创办各式学堂,构建起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普通教育与实业教育、军事教育相互配合,一起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湖北也是近代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湖北新政培养出一大批诸如黄兴、宋教仁、李四光、刘艺舟等政治文化名人。他们或驰骋于疆场,或耕耘于科学和教育园地,成为20世纪中国政治科技与学术的精英。从19世纪60年代至辛亥革命爆发的五十多年内,武汉地区没有发生大的战乱和天灾,武汉获得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发展环境。自五口通商尤其是上海开埠后,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长江沿线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城市汉口等相继开埠,长江干线成为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于是,武汉因其长江之居中位置而成为内地通往上海的唯中转点。汉口的市场吸引力和辐射力也大大增强。

——摘编自涂文学《“湖北新政”与近代武汉的崛起》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就城市的影响力而言,上海、广州、武汉可谓风头最劲。上海挟江海交汇之势而成为中外贸易之门户;广州久为通商口岸,华洋混杂,中外交通,经贸影响自成一格。而武汉则以更活跃的政治表现进入中国近代史的舞台,承载起国家民族所赋予的神圣使命,以“大武汉”的磅礴气势,书写了近代史上舍我其谁的时代担当。正如《武汊之歌》中所唱的:“用我们的热血铸造起荆楚之魂,用我们的脊梁托起一个新的乾坤。”2020年,当新冠疫情发生时,医学专家钟南山更是动情地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摘编自周德钧《“大武汉”之崛起—论武汉建市的历史缘由与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武汉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请你对“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进行解读。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年,一批年铃在九至十五岁的少年,在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从1872年到1875年,清王朝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官费留学生,远沙重洋,踏上美国土地。他们中的五十多人,曾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学府,成绩优异。由于顽固派以“功夫要上等学习,规矩要不可变更”为名对“留美幼童”进行诋毁和攻击,导致他们在留学第十年被清政府严令召回,功亏一匮。

耶鲁大学学生黄开甲于1882年从上海写信给他的美国“家长”巴特拉夫人,信中写道:

“人潮环烧,但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微笑来迎接我们这一失望的一群。……海关道台衙门,却雇用独轮车来装载我们。行程缓慢,使我们暴露在惊异、嘲笑的人群中。……为防我们脱逃,一队水兵,押退我们去上海道台衙门后面的求知书院。……一跨进门坎,立刻霉气熏鼻,这些阴暗似乎象征了我们的命运。一种昏沉笼罩着我们,这种侮辱刺痛着每个人的心。而最令人可怖的是那些留学监督头脑中荒诞不经的思想,使我们学未成而强返华。……”

——摘编自钱钢等著《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予以评析。(要求:信息提取准确,评价客观,史论结合)
2021-09-1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19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业开始于17世纪,但是在此之前的几个世纪里,英国的民族工业一毛纺织业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因此,在与传统行业的竞争中,棉纺织业才有了初步发展。1760年是一个见证工业连续变化和发展的约定俗成的年份,成功改变棉纺织业面貌的第一台纺纱机在随后的10年间问世了,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揭开了英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幕一工业革命;这一时期英国击败了它欧洲大陆上的竞争者法国,从而为英国棉纺织业的早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内外环境。英国棉纺织业以印度、美国等为原料的来源地,以本国的先进技术、生产组织形式为依托,将加工的棉纺织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作为一个不生产棉花的国度,英国却由此成为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故乡”。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

材料二   1772~1856年英国棉纺品总产出及出口和国内消费所占的比例

年份棉纺织品总值(百万镑)出口商品国内消费商品
价值(百万镑)比重(%)价值(百万镑)比重(%)
1772~17740.80.337.50.562.5
1795~179710.03.535.06.565.0
1798~180011.16.861.34.338.7
1805~180718.912.566.16.433.9
1811~181328.317.461.510.938.5
1824~182633.117.452.615.747.4
1834~183644.622.450.222.249.8
1844~184646.725.855.220.944.8
1854~185656.934.961.322.038.7

——摘编自晋兰天《国家与市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72~1856年英国棉纺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2021-08-31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金太阳2022届高三8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专利制度源于西方国家,是一种保护技术成果的法律制度。近代国门被打开之后,一些进步人士逐渐认识到必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萌发了鼓励国人发明创造、振兴实业的思想,从而将专利制度逐步引入中国。

太平天国时期的洪仁玕在其《资政新篇》中,最早引入西方专利制度思想,作为奖励和保护私人投资兴办新式工商业的措施之一;近代第一件存案在册的专利,是洋务运动期间,郑观应等人在1882年获准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织布工艺10年专利权,之后张謇创办的大生沙厂、张弼士在烟台开办的葡萄酿酒厂等企业也获得专利权;1898年在康有为的新政建议下,光绪帝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鼓励技术、工艺发明的专利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第一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发明创造的进步作用。

——摘编自姚秀兰《近代中国专利立法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专利制度引入中国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专利制度引入中国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1840年片战争为开端的“冲击一反应”论的西方模式与“侵略一革命”论的苏联模式占据主要地位,而以明清之斥为开端、强调中华民族历史创遗活动之主体性的“早期启蒙”模式长期受到冷落。侯外庐的的“早期启蒙说”,汉取海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启蒙思想的大量研究成果,确立中国近代化之路的“内发原生”模式,试图将晚明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万历九年(1581年)确定为中国近代史之开端。这一突破不仅将改变中国近代史的叙事方式,而且有助于突破世界近代史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一元扩散”的西方话语模式,确立现代性因素“多元发生”的新观念。

——摘编自许苏民“内发原生”模式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实为明万历九年》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史学界存在多种认识。请选取材料中的一种认识,指出其实质,并对此认识进行阐述。(要求:认识明确,阐述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1-05-28更新 | 28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法战争结束后,清廷将大治水师定为军国大计,以筹办海防善后事宜的名义,创设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或海署),作为中央主持全国海防活动的独立机构。直至甲午战败、北洋海军覆灭,海军衙门遭致裁撤,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在成立的十年里呈现出复杂的历史面相。一方面直接促成了北洋海军成立。另一方面,海军衙门是继总理衙门之后,于中央出现的又一个临时性专务机构。其政务运作突出表现为大臣集体负责制与先期咨报模式,对全国海防事务只能负有限的集体责任。它的设立既是清廷面临海防、洋务等新局面采取的应变性举措,又是中央借机强化对地方控制力与约束力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徐笑运《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制度建设及其政务运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军衙门创设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军衙门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