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6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至秦

官吏俸禄形式主要以斗发给粟米

西汉

官的大小和俸禄级别以“石”表示,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按月发给粟米;汉宣帝时因“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使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增加)吏百石以下俸十五”

魏晋

帛、粟、钱各占⅓

唐代

唐初大体沿隋,俸禄有粟、田、钱,俸禄依官的品级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将各种粮钱合为一起,以月俸为名,随月发钱

宋代

官员的俸禄丰厚,名目繁多,如最高文散官除每月给俸钱120贯钱外,还有绢绫罗锦以及职钱、公用钱、出差费和仆人费用等

元代

俸禄支付纸钞,也叫俸钞

清朝

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白银,二品155两白银,以此减少。京外文官俸银与京官相同,但没有禄米,而武官的俸银减半。雍正帝,七品知县每年只有45两俸银,“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因此,推行养廉银制,其数目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银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管仲在齐国的改革特别重视工商业方面的发展。他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将“农工商”从业者与“士”并称。同时置官设吏,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薄税敛,通有无,重奖专业人员,力戒奢侈淫巧。他采用“官山海”政策,即“请君伐菹薪(枯柴),使国人煮水为盐,征而积之”。在铁器生产上采用“故善者不如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同时通过会盟与诸侯各国达成关税协议:“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为了吸引其他诸侯国的商人来齐,管仲在生活、驿站设置等方面给予外商以优惠,“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所以各国商人纷纷到齐国经商,以至“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摘编自夏梦《管仲富民强国的经济措施浅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工商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工商业改革产生的影响。
4 . “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为1936年《儿童杂志》刊载的《谈谈鸦片战争》的会话摘编。

(大聪——哥哥,省立中学学生)
(小敏——弟弟,育才小学学生)
小敏:哥哥,我要问“鸦片战争”是怎样一回事?
大聪: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现银流出也就跟着多了,好几个皇帝都下过禁烟的命令。
小敏:那么,怎么会同英国人打起来的呢?
大聪:皇帝叫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
小敏:林则徐就吃了败仗?
大聪:不!打了胜仗,可后来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叫琦善去和英人议和。琦善这个人不会办事,英兵就再打进吴淞,进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们订立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小敏:……

材料二   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二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这两个点是我们看历史的“眼睛”,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眼睛”。

——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1)大聪的讲述,会让小敏对“鸦片战争”形成怎样的认识?
(2)你认为应如何书写“鸦片战争”?说明理由。
昨日更新 | 24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定州中学2025届新高三上学期衔接性测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材料二   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

——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
(2)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现代体育诞生前的封建贵族专制下,许多游戏和竞技活动只是封建贵族们的游戏娱乐方式。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兴起,一些贵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逐渐成为普通人也可享有的权利。19世纪中期,大量劳动力进入工厂,按照现代工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因定时间的劳动,因此有了相对的休息时间。大工业生产必须按照标准化的制度固定下来,每一个劳动者都必须严格执行,制度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通过休闲娱乐活动,使劳动者的身心得以放松并获得愉快,为生产劳动创造了条件。因此,英国的社会管理者对体育运动推崇有加,建立各种俱乐部、运动协会组织“大众”参与体育活动,成为早期英国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摘编自鲁威人《体育与运动传播史》

材料二   19世纪初期的英国,招收精英阶层及贵族子弟的大学逐渐开展足球运动。这些学校的高年级学长经常利用课余活动时间组织比赛,以此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纪律约束。学生自发开展未获官方批准的校际联赛,仅从1860年到1863年有记载的校际联赛就达25场。他们还合作制定规范的足球比赛规则与章程,并利用报纸和媒体将各自的规则印制出来,征求社会意见。英国现代足球运动逐步被纳入规范化发展的良性轨道。

——摘编自黄金葵、吴升义《中国古代蹴鞠衰落与英国现代足球兴起之深层审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现代体育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现代足球兴起的特点。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美、英、法等12国外长在美国举行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签字仪式。之后,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共同防御援助法》,该法案确定了美国对北约的军事援助和销售政策,与马歇尔计划共同组成了美对欧政策的两个轮子,为欧洲提供安全保障。1949年1月29日,苏联发布了关于对北大西洋公约的声明,谴责北约实质是为了准备发动新的战争,镇压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解放革命和工人运动而成立起来的。沃伊泰克·马斯特尼认为,1955年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之后,苏联用尽外交和其他手段也没有转变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事实。1955年5月14日,苏联与波兰、匈牙利等八国在华沙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同北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均势。美国军事力量不断扩大,世界范围内的不安全环境反而推动了美国资本的全球化,在原子弹的约束下,最终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两极对立格局。

——摘编自胡亚航《论美国资本全球化对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知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弃疾(1140-1207年)自幼目击战乱劫难之悲,亲历民族压迫之苦,在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和悉心教导下,从小就树立了以武立身做将军的梦想和恢复中原失地的雄心壮志。22岁时,揭竿而起,聚众两千,起义抗金,并奉表南归,直至67岁去世,在南宋生活了45年。在此期间,辛弃疾不失时机地紧抓住每次被朝廷任用的平台和机遇,施展才能,建功立业,堪称是“上马击贼,下马草檄”的治世能臣。

——摘编自邹卫平《家国情怀壮稼轩》

材料二   南宋时,广大人民反民族压迫的爱国感情和斗争精神,使辛弃疾受到了鼓舞,投进了反对侵略反对投降的斗争。他认为“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抗战御敌,须得民心,惜民力,主张朝廷“宽民力”。辛弃疾不能投身抗金斗争,是主降派左右了南宋政局的结果。因此,辛弃疾对这伙民族败类极度不满,投以无情的蔑视。但辛弃疾有着阶级根源的正统观念,例如,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受命镇压茶商军。淳熙六年,会稽郡人王佐血腥地镇压了湖南农民起义,辛弃疾写了首《满江红》表示祝贺。

——摘编自洪耀辉《辛弃疾词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弃疾家国情怀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辛弃疾的家国情怀。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6年,从日本舶来的“东洋车”开始出现在北京街头,由于不需要什么技术,大量农民进城拉洋车。调查显示,到1924年时,北京有20%的人的生活离不开人力车。北京本有深厚的行会传统和基础,但人力车夫却长期没有行会。车夫与老板的矛盾都局限在个人层面,没有上升到阶层的层面。当有轨电车开进上海、天津,并开始向北京进发时,遭到“人力车”从业人员的激烈反对。1929年,以人力车夫为主的“旧行业”与电车工会甚至发生暴力冲突。此前人力车夫常被社会视为流痞一类,而这次公开的集体行动、集体反抗,使社会开始正视他们。中国共产党也重新重视起在北京人力车夫中的组织动员工作,不久就大见成效。

——摘编自雷颐《北京人力车夫与中国现代性转型》

阅读材料,围绕“交通工具与现代性转型”,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宜昌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清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签订《烟台条约》,将宜昌设为通商口岸。在“利益均沾”的旗号下,日、美、德等国接踵来宜,并设立领事馆、开办洋行、建立教堂,外商经商亦不受限制。民初,宜昌为北洋军控制,并驻扎大量军队。这些部队素质既差,纪律也不好,中央长期拖欠其军饷。19201129日,宜昌发生兵变,时隔半年,宜地再发兵变。两次兵变造成全埠中国商家和官厅银行无一幸免地被洗劫一空,外商亦受损严重,且牵涉国家甚广,以日商损失最重。

第一次兵变后,宜民公推代表赴京向府院请愿,然而中央对于兵变事件已习以为常,并未足够重视。第二次兵变后,宜昌旅京同乡会向国务院递交呈文,“恳求政府于五日内切实批示,否则视政府无保护宜民能力,即请外人将宜昌划为租界,以免再遭浩劫”。然而中央政府“迄未顺从宜民请求,且公然发布袒护王占元(湖北督军)之命令”。于是湖北宜昌旅京同乡会将呈文通电全国,引发轩然大波。省议会及汉口总商会认为“宜昌租界之说,无异引狼入室,当以国贼论”。《申报》表示:“此为中华民国莫大之耻·亡国之原因者,即此类奴性是也。”

同时,为确保湖北境内外商安全,北京公使团于1921624日开会讨论湖北兵变问题,英、日政府力主推动设立宜昌租界计划,而美国极力反对,宜昌租界的提案不得不被搁置。此后,美国提出一个照顾到中国主权及各国利益的替代方案,并获得外交团通过,英、日的如意算盘随之落空。

——摘编自张超《秩序与主权:宜昌商民自请设立租界事件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宜昌租界事件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并概括该事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英国政府积极推动设立宜昌租界和美国极力反对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