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2 道试题
1 . 对洋务运动存在不同的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最仇视的,是我们的政府形式。满大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如果自由的原则籍着我们的榜样的力量进入这个帝国,接踵而至的将是这个“奉天承运”的王朝的末日,以及他们借助盘剥和暴政而自肥的寄生生涯的终结……由于没有现代海军军衔制度,进而导致集体凝聚力的缺乏……一旦发生战事,这些武器就会轻而易举地成为第一支开来的欧洲军队的战利品。

——美·薛斐尔(时任美国驻华海军武官)《致萨金特公开信》(1882年)

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吴永(曾任李鸿章幕僚)《庚子西狩丛谈》

(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

(洋务派是)经外国侵略者改造适合镇压太平天国的新封建军阀……(洋务运动直接后果)加深殖民地化。

——摘编自范文澜(延安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国近代史》(1947年)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对“洋务运动的不同解释”做出解释。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决定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真正成为太平天国实际赋税政策的是“照旧交粮纳税”。这一政策以土地所有者的存在为前提,因此,它不仅保护自耕农的利益,而且也保护地主的土地权和收租权。这种保护,体现了对赋税来源的关注,当然不是有爱于地主。……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天国运动“照旧交粮纳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变法运动的进步之处。
3 . 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不仅在中国纺织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对研究中国手工业向机器工业的发展和中国人服饰的变化,都有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中国布缕之征,惟丝、枲(枲,xǐ,指麻类植物的纤维)二者而已,今世则又加以木绵焉。……《元史》种植之制,丁岁种桑杂果,亦不及木绵,则是元以前未始以为贡赋也。……至我朝(明朝)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随着棉植业的发展,中原的河南、山东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两大重要的产棉区,后者还成了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在松江,“中产以下,日织一小布以供食。虽大家不自亲,而督率女伴,未尝不勤”。松江生产的棉织品有标布、扣布、稀布、番布、药斑布、中机布、小布、三梭布、龙墩布、云布、飞花布、浆纱布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1858年,密切尔(英国驻广州的代办)在报告中称:“沿海城市里一部分富裕阶层穿用我们的布匹,在夏天,为的是节省丝绸与绉纱;在冬天,则加上棉絮,节省皮衣和厚重的缎子。商店的账房先生和店员穿用我们的布匹的现象也相当普遍。洋布比同等的土布好染色而显得光彩。……富裕阶层之所以穿洋布,也不是因为洋布好,而是因为做起所需衣服来,碰巧洋布比他们的土布便宜罢了。”1884年九江海关报告:“手工织品要出较高的价钱,这种情况常常使得穷苦阶层的人必须买用那比较起来并不耐穿的进口货。”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棉纺织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发展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洋布消费的变化,并分析此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和近代民众衣料变化的异同。
2022-03-02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滦南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考历史试题
4 . 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产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哪些因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说,外商不借助本地代理人,“就不可能从内地买到茶叶”。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开始利用和依靠一批特殊的中介人物,就这样,到19世纪60年代,在各通商口岸终于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买办队伍。而买办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仆役头目”、“贸易中介”,而成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进行扩张与渗透必不可少的工具。

——摘编自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在生活和交往方式上,香山买办……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徐润是晩清最接近西方社会生活的中国人之一。他在对西式日用器物和食品感兴趣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仍然心存偏爱……在饮食起居和家庭子女教育等方面,他开始崇尚和接受西方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而其在家乡香山北岭村所建的竹石山房(即愚园),则具有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

——摘编自徐龙《香山买办与中国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买办阶层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买办生活方式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买办阶层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几十年来,对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经过几代学者努力,中国的近代工业研究领域取得富有意义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研究视角多样化,如《从市场角度看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受到的外来压力》《银行资本与中国近代工业化》《西部工商业和城市困顿探析》《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三次浪潮及启示》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中国近代工业特征的理解。

——摘编自玉俊龙《试论中国近代工业的畸形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工业,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特征的书,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2-02-25更新 | 224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贸易格局的发展变化】

材料一   自晚唐起,尤其在宋代,多层次、网络状的地方市场日益发展,形成由北方市场、东南市场、蜀川诸路区域性市场和西北市场构成的宋代区域市场。其中东南市场一方面有长江作为贯通全区的东西大动脉,另一方面又有汴水和江南运河与北方市场相联。这个市场又同南海诸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廖伊婕《宋代近海市场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全国与苏南地区重要的商路示意图:

——摘编自李伯重《十九世纪初期中国全国市场:规模与空间结构》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至清末,上海与全国各主要口岸间已形成比较固定的外贸转运网络。……这些主要口岸每年平均占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的95%以上。九江的绿茶,汉口的茶叶、牛皮、猪鬃、芝麻,宁波的湖丝、茶叶、棉麻,芜湖的蚕丝等大宗土货都运往上海出口。对上海来说,有些口岸只是其外贸转运的一小部分,但是对于这些口岸来说,依赖上海外贸转运的程度非常高。

——摘编自唐巧天《论晚清上海作为全国外贸中心的影响力(1864-1904)》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宋至明清贸易格局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上海贸易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思想革命与经济生活的革进在表现的方式上完全不同。经济的变动如果是革命性的,则必然影响到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思想革命则不然,它乃是少数杰出思想家的事。当然,少数思想家能进行思想革命亦并非完全依靠他们的智慧;换言之,思想的革新不是完全由孤立的思考产生的,它同时也是思想家吸收并提炼他人的生活经验的结果。

——摘编自余英时《工业文明之思想基础》


就上述材料中的全部或部分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进行阐述。(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表达清晰)
9 . 棉花和棉纺织业

材料一   元明以前中国的主要衣用植物是丝、麻、葛类,明代(大学衍义朴)记载:“汉唐之世,远夷虽以木棉入贡、中国未有其种……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北宋时期,福建、广东一带棉花种植已十分发达,北宋《文昌杂录》称“闽岭以南多种木棉,土人竞植之”。南宋传到江浙一带,元代的江西、江浙等行省都有种植。到了明代棉花已经在北方黄河流域大量种植,徐光启《农政全书》称,棉花“宋末始入江南,今则遍及江北与中州(今河南一带)矣”。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破坏了中国家庭手工业,尤以棉纺织手工业最为典型。当英国的棉纺织业进入到机器生产阶段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竞争力便相形见绌。因为洋纱便宜,许多农民购买洋纱代替土纱进行手工织布。1894年,闽粤地区的手纺业“已有如风流云散”,“觅一纺纱器具而不可得”。洋布在中国的销量也越来越多,缓慢地克服了小生产者的顽强抵抗。洋纱洋布已经逐渐由沿海向边远腹地扩散。19世纪60年代,洋纱在中国土布生产中的使用率只占0.56%,90年代上升到18.94%。洋布在中国年用布总量中的比重,也从60年代的3.2%上升到90年代的13.39%。

——摘编自赵津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棉花引种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并评价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变化。
2022-04-29更新 | 282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00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禁止棉纺织品进口的法令,导致了深受英国公众喜爱的棉织品价格上涨。与毛纺织业相比,棉纺织业所受旧传统的束缚较少,改造起来,较为容易。棉纺织品以其价廉物美的长处在世界销路日好,市场需求直接促进了英国棉纺织的发展。对金钱的无止尽的追求,促使资本家不断改进原有的生产工具,从而为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创造了条件。1785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首先应用于棉纺织业。纺织工业的迅速兴起,也带动了其他工业的发展。1820年,英国工业品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压倒各国的制造业与贸易,建立起英国的经济霸权,使英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垄断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摘编自罗洪洋《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把现代化运动导向了社会经济领域。洋务派认识到国防军事的现代化有赖于经济的现代化,“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维护民族独立,抵御外国经济侵略,也是洋务派转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民用企业多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几种形式出现,采用雇佣劳动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式,因而在中国第一次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摘编自王继平《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棉纺织业在英国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洋务运动的共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