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材料一   唐朝时,陆路和海路出口的商品除丝绸外,瓷器、纸张、铜器、铁器、茶叶等也都成为大宗商品。当时中国商人和手工业工匠前往中亚,西亚及南洋各地定居的有很多,外国商人居住在中国各城市的也不少。据记载,唐甫宗时,政府讨伐扬州叛乱过程中发现在叛乱中被杀死的外国商人就有2000余人。唐政府在长安设有鸿胪馆专事招待外国使节和管理对外贸易工作,置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征收进出口关税,检查船上有无携带违禁品,保管进口货物,收购政府专卖品等。据阿拉伯人苏莱曼游记所说,关税率约为从量的30%。市舶司有海关的性质,为宋、元、明等朝沿用。

——摘编自李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述要》

材料二   近代中外贸易是从鸦片贸易开始的。然而,近代中外贸易的主流不是鸦片贸易,尽管鸦片贸易,尽管鸦片贸易曾经占据进口额的首位。从长期趋势来看,正常的商品进出口交易是中外贸易的主流。下面是18711936年我国出口商品所占比重表:

近代中国主业出口商品所占比重(18711936年)占出口总值(%)

时间丝及丝织品豆类及豆饼籽仁及油矿砂及金属棉纱、棉制其他
1871-187352.734.50.1---12.7
1891-189336.924.61.2---37.3
19138.435.312.07.83.30.632.6
19201.618.613.09.13.21.453.1
19313.613.421.48.41.64.147.5
19364.37.81.318.77.73.957.2

——摘编自朱秀琴、张宏文《略论近代中外贸易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出口商品构成变化的认识。
2022-02-2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校联考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它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对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尤为重要的便是英国城市化进程,需要强调的是,英国的城市化对于工业革命也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比如:工业革命开展之前,英国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但是随着大量中小城镇的兴起,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曼彻斯特等地区棉纺织工业的兴起,使英国经济重心开始向西、向北转移。城市化的深入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活跃了工业经济,城市经济资金开始流入工业领域,为工业生产注入了新活力,加速资本积累,从而使英国工业规模在原来基础之上更加宏大,另外,城市化的发展将越来越多的农民吸引到城市从事工业生产,这样一来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从而城市对粮食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促进了农村中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摘编自王明南(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关系探究》

材料二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的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自救运动。在洋务运动中后期兴起了许多民用工业,大多数企业都是“官督商办”的形式。所谓“官督商办”,就是由商人集资创办企业,清政府任命官员对其进行监管,这种形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中国,洋人生产的大量棉纺织品曾抢占了中国纺织业的市场。洋务派随即开办起中国自己的棉纺织厂,其中较为著名的是上海机器织布局。此厂的规模设备日益完善,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销量可观,使洋纱、洋布已不再是人们购买的首选了。

——摘编自刘思含、韩立君《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兴办民用工业时在鄂些方面向西方进行了信鉴,并评价这些信鉴所产生的影响,
2022-01-1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监测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成功?失败?

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而儿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他们的成就有日共睹:兵工厂在我们的城市和港口建立起来;矿山得以开发;电报线网络连接国内各省和京域;悬挂中国国旗的轮船在沿海和内河的航道上进行贸易往来。

——摘编自(晚清驻法外交官)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

材料二   自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

——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

材料三   如图漫画《学生偏要毁了树》取材于洋务运动。图中年长者问:“孩子,你在我这里接触到那么多西学,你看这树……怎么救?”年轻学生回答说:“这种树并不适宜现在的环境,烧了种新品种吧!”



(1)材料一和材料二这类史料对研究这一问题是必需的吗?请说明理由。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洋务运动的看法为什么大相径庭?
(3)把材料一、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4)材料三意在说明什么问题?评价洋务运动要坚持哪些原则?
2021-11-10更新 | 26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山东卷)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季末年,“潘侃(徽州商人),少时随着伯父、叔父入蜀经商,后又从父亲手里领取了少量资本,转贩于荆(湖北荆州)扬(江苏扬州)吴楚之间,不久成为大富翁”。此后,他的两个儿子继续从事父亲的事业,“家业大饶”。

——摘编自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

材料二   1831年,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封革除淮盐积弊,改行“票法”,靠盐业专利发迹的徽商开始衰败。典当业也因左宗棠垄断及外国银行的侵入而中落。茶、木两商则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连年亏损。尤其是随着帝国主义入侵,外资渗入,国外商品倾销,徽商经营的行业大多被其替代。同时与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联系密切的广东、江浙财阀开始兴起,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技能的徽商,在商业领域逐渐失去其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摘编自庞利民《晋商与徽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潘侃及其后代“家业大饶”的社会条件。(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致使徽商“开始走下坡路”的因素;说明徽商当时“自我救赎”的办法或途径。(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022-01-0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顺治年间,中央的财政收入约为2700万白银。在此前后,清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财政管理体制,通过解款协拨和奏销制度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全国财政的控制。雍正年间,朝廷严惩贪腐,大力清理各地的田赋积欠和国库亏空问题;同时推行摊丁入亩,并将地方政府加征的火耗并入正税,由中央征收。此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至乾隆中期达到了7100万两白银的高峰。

——摘编自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

材料二 清朝前期与后期财政收入比较(单位:万两)。

时间(年)田赋盐税关税厘金杂税项收入总计
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
1766398671.8357410.355409.37004498.095549100
1903354633.80125011.91304228.99229821.903563.4010492100

注:厘金是在商品运输途中抽取的捐税。

——摘编自《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前期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财政收入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财政收入变化的历史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党争。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党争在政治上促成按梭伦的民主政治改革,挽救城邦共同体于濒临解体之时。之后,在雅典共同体内部形成了海滨党、平原党和山居党三个党派,比较有趣味性的是,三派领袖都是著名氏族出身的贵族分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雅典民主的极盛时期一一希波战争到伯罗奔尼批战争前的“伯里克利、克里斯提尼民主”时代。当梭伦改革后的达马西阿斯担任执政官两年又两个月被迫离职之后,“由于党争,他们决定选举十个执政党,共中五个选自贵族,三个选自农民,两个选自手工业者”,尽管他们存在党争,但其中利益得到了相对平衡,因而他们都致力于保护城邦共同体。

一一摘编自李玮钰《古希腊城邦奴隶制与民主制》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民主政治妥协的现象,在美国表现得特别明显。联邦制的宪政设计将联厂主为了节约成本雇佣女工代替男性工人,这样妇女得以外出工作,而男人就分担了原来女人做的家务活。女人在工厂里工作并不完全破坏家庭,妻子挣钱养活全家,丈夫坐在家里看孩子,操持家务。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出现了无可奈何的忧仿,孩子的出生意味着失业和减少家定的收入,还意味着“多出一张吃饭的嘴”来,所以大受的婴儿被父母遗弃。在工厂区,小孩子因缺乏照顾而酿成的不幸事件就惊人地增加起来。在这样条件下长大的孩子对家庭没有丝毫眷恋。生活的压力对人类道底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一一摘编自刘文龙《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劳工家庭演变探究》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户“耕织结合”模式出现了变动。随着市场的扩大与需求的增加,农户需要较多地从市场上购进日常生活必需品,相对利益较大的产品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或为手工业产品,或为某种经济作物,或为粮食作物。农户经营棋式,或以织为主、以耕为辅,或只耕不织,或只织不耕。“织"已经发展成为面向市场的手工业,即便在农忙季节,农家也不停止手工业生产。手工业起初主要以家庭劳动力为主,后来开始底工经营。以织为主、以耕为辅的新模式进一步向前发展。这时,家庭劳动力与资本将主要被安排在手工业生产上,农户完全脱高与土地的联系,他们开始举家离村进城或到附近的乡镇上开设固定产销场所。

——摘编自彭南生《论近代中国农家经营模式的变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后英国劳工家庭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农家经营模式变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021-09-3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国家出现后,不再征收内地关税,近代国境关税应运而生。国境关税除了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成为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以调节、保护和发展本国的经济和生产。1640年英国首先实行国境关税,法国等其他国家随后陆续实施。鸦片战争后,中国古代海关转向近代海关,海关近代化的进程伴随着海关自主权丧失的半殖民地化进程。清政府兴办洋务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海关税收。中国为收回海关自主权,进行了长期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真正取得了海关自主权。改革开放前,我国关税工作比较简单,关税不被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税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摘编自张向先主编《国际贸易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率先实行国境关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现代海关及其税收的发展历程,并说明新中国完全收回海关自主权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军使用洋枪炮、火轮船和“借师助剿”的实践,对清政府的军政官员下定自己掌握先进武器的决心,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左宗棠认为“欲自造轮机者,欲得其造轮机之法,为中国永远之利,并可兴别项之利,而纾目前之患耳。火轮船之制,…道光初元前后也。萃彼千数百年之奇秘,并之一船之中,百物之所为备,不但轮机一事巧夺天工,而我欲于五年中尽其所能事归之于我……。夫使学造轮船而仅得一轮船之益,则自造不如雇买聊济目前之需;惟必求其精求其备,而尽其所长归之中土,相衍于无穷,非许以重资不可。至欲穷其制作之原,通其法意,则固非习共图书、算学不可,故请于船局中附设艺局,招十余岁聪俊子弟,延洋师教之”。福州船政局奏本上是按照左氏的规划进行筹建的,并且在5年以后也基本上实现了他的目标。

——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1)根据材料,概括左宗棠筹办福州船政局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州船政局创力的背景。
2021-09-2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上海及其附近的松江、太仓一带,手工纺织业素称发达,但随着上海的开埠,外国棉布的输入源源不断。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半”厦门开市通商后,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英国首先把印度的棉纺织品挤出欧洲市场,接着把印度的棉花运到英国的各纺织城市进行加工,然后再把制成品输入印度。18141835年,印度输入英国的棉布从125万匹跌到30多万匹。同一时期,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织品由不足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到19世纪中叶,印度已从棉布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1950年中国人口在全球占比为22%,而此时中国纺织工业的棉纺锭(513万锭)在全球占比仅为5%,棉纱年产量(43.7万吨)在全球占比仅为7.8%。……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城乡人民服饰“蓝、黑、灰一抹色”的情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服饰多样化以至时尚化。反映时代精神、时代风貌的时装和华丽的家用纺织品,进入城乡普通人家。人民群众衣被的普遍改善,已成为“全面小康”和“时尚中国”的一个重要元素。到2015年,中国纺织工业的经济总量总体上在全球占比在55%以上。中国棉纺织工业的设备规模在全球占比在57%;棉型纱产量3538万吨、棉型织物产量893亿米,其全球占比都在55%以上。更具可比性的“纺织产业纤维加工量”,从1978年的276万吨(全球占比为10%),逐步发展到2015年的5300万吨(全球占比在55%以上)。

——摘编自陈义方《纺织大国崛起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印两国棉纺织业面临共同的境遇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记载,从17世纪起,江南地区一直使用多锭纺车技术,18世纪晚期,人力纺纱机在松江地区得到广泛使用,流动轧花人为农户轧花、梳棉等。家庭棉纺织作业成为妇女的工作。有记载表明,一个女孩需要花4年时间才能娴于纺纱和织布。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乡村专于纺纱,城镇专于织布。布号或布行控制着松江大部分棉纺织业生产,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高度商业化的经济活动。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然而,1840年以后的60多年中,松江连同江南的其他地区经受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和中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内战,内战期间,江南地区损失了一半的人口。这一时期还经历了气候变迁的逆转,包括气温的骤降、夏雨淫霖以及时常爆发的洪水,破坏了棉花的种植。值得注意的是,1846年,江南学者包世臣已指出:“松、太利在梭布……近来洋布盛行价止梭布三之一,梭布势必减滞。”

——摘编自李伯重《“过密化”与中国棉纺织业生产》

材料二   1787年,英国原棉消费增加到2200万英镑,棉纺织业成为雇佣人数与产品价值仅次于毛纺织业的第二大产业部门,消耗的大部分纤维都是使用机器清洁、梳理、纺织的。半个世纪以后,原棉消费量增加到3.66亿英镑;按产品价值、资本投资以及雇佣人员计算,棉纺织业成为英国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几乎所有的棉纺业雇员都在按工厂制度组织的制造厂中就业。棉纱的价格已经下降到以前价格的1/20左右,而且最便宜的印度劳动力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无法与兰开夏的骡机和画眉乌织机进行竞争。英国的棉纺织品畅销到世界各地,出口值比国内消费量大1/3以上。棉纺织工厂是英国工业实力的象征,同时也造就了庞大的工业无产阶级。

——摘编自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及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前途不同的原因。
2021-08-3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