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城市在18世纪60年代之前就已经遍布英伦各地了,不过按现在的标准,只能称其为“乡镇”。曼彻斯特因其自然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很快发展为初具规模的手工业城镇。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蒸汽动力棉纺厂在曼彻斯特建立,到1821年时已经不少于66家,曼彻斯特随即成为当之无愧的棉纺织业中心,成长为大型工业城市。

——摘编自朱家俊《从曼彻斯特的发展历程看18世纪英国工业城市发展的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曼彻斯特发展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实行茶叶专卖制度。种茶的百姓为园户,官府向园户提供种植本钱,园户则将所焙制之茶除输租外全数交由政府收购,其性质相当于解放初期实行的统购。政府榷货机构根据收购茶叶的数量向商贾出售茶券(亦称茶引),商贾凭茶券到茶场提货(称为交引)。由于政府向园户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又以较高的价格批发给商贾,政府获取了丰厚利润。至嘉佑中,由于主管官吏的官商作风,对园户的茶叶压级压价收购,影响了园户种茶的积极性,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导致产销脱节。加之管理不善,成本上升,使整个官卖制度经济效益下降。为了克服和改变这一状况,遂将全国茶的专卖改行通商法:茶商园户交易,则按质论价,也可讨价还价。这样既提高了园户生产积极性,又减少了官府收购及调拨的环节,使茶叶交易趋于优质优价的经济原则,也减少了交易程序。《宋史》记载,行禁椎(即官卖法)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的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行通商法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可见改通商法财政收入有了增加。

——摘编自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

材料二   中国近代茶叶对外贸易与古代茶叶对外贸易最大的不同就是丧失了对外贸易主权而陷入极端的被动状态。中国茶农承受的出口税和内地杂税等各种捐税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出口税的负担。出口税最先在1842年《南京条约》中有所规定,后在1858年《天津条约》中重新规定按价值5%收取,即每担收税银二两半,后来因为茶叶每担价格从未达到50两,1902年开始减为一两半,至1914年又减至一两(等于七十美分)。由于茶市的持续低迷,茶商要求免税,自19191010日开始两年的免税,但因茶叶贸易情形未见好转,一直到1925年都停止征收茶叶出口税,到1927年永远取消茶叶出口税。随着中国茶叶出口税的取消,带来了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衰退的短暂恢复;另一方面是中国国内各种苛捐杂税的负担,茶叶每发生一次移动都需要纳捐,严重挫伤中国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影响农业商品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摘编自李玉梅《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茶叶销售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茶税征收的特征。
(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税收制度的认识。
2022-02-15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演变

时期收入支出
1750年以前英格兰的教区(较大的农村社会的地方行政机关)以一定的税率征收济贫税。爱尔兰不存在政府的救济系统,而苏格兰的社会救济则主要以私人自愿捐献为基础。
175018301806年所得税以完整的税制出现。工农业部门都采取了一些纳税措施。1795年伯克郡决定,根据家庭的大小和面包的价格对当地的农业工人增加工作补贴。
183019001894年提出了修正遗产税案。关税和货物税占英国政府国家收入的1/32/31834年中央政府开始集中地对救济进行管理;1870年通过教育法建立小学制度,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税收。
190019201907年开始区分劳动所得税和非劳动所得税,1909年开始实行累进所得税制。1908年法律规定7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获取年金。1911年通过的国民保险法把失业保险涵盖在内,由雇员、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出资。

——据韩玲慧《英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演变:从1597年至今》整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许多预算外支出数额庞大,“量出制入”成为政府的财政原则。除田赋仍是主要来源外,盐课、关税等传统税项的地位逐渐为厘金、海关税等新增税项取代。各种新税(海关除外)的征收和支配权从一开始就掌握在各省手里。晚清国家财政有三个主要支出方向:军费、洋款、皇室消费,用于如实业、行政、司法等建设的财政资源少之又少。1865189430年间,洋务企业支出总额仅占国家财政的2.9%。清政府一味强调“量出制入”,完全忽视财政收入水平和民众承受赋税的能力,结果自掘坟墓,亡于辛亥。

——摘编自邓小章《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为什么不能成功——以晚清财政为分析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财政税收制度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财政体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财政税收制度的认识。
2022-01-20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粮食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和安全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

时期战国晚期西汉晚期唐朝宋朝明朝清中期
耕地面积(亿亩)0.92.382.114.154.657.27
粮田面积(亿亩)0.852.241.993.94.26.18
人口(亿)0.20.60.531.041.33.61
人均粮田(亩)4.263.763.763.753.231.71
粮食亩产(公斤/亩)108132167154.5173183.5
人均占粮(公斤)460.5496.5628579.5559314

——摘编自吴慧《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直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巨变,其实整个中国社会仍然是一潭死水。先知先觉的一些士大夫似乎模潮地感受到了中国的不足,如林则徐、魏源等。清政府也就认为大清帝国只是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而已,仍然可以如从前一般统治下去,继鉄锥系着祖宗基业。此时所有工业资本家都欣喜若狂,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帝国,因为一个人口大国的国门已经开,他们只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工业品,记可以坐等白银入袋。但是令所有英国人失望的是他们价廉物美的工业品在中国基本没有销路,中国农民依旧过着男耕女织的日子。

——摘编自管玉春、杨永泉主编《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震撼力远超过第一次片战争。在太平军的打击下,日渐衰落的清王朝,又遭到了英法联军的重击,北京城被英法联军轻易攻陷,惊惧中的咸丰帝病死承德。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整个东部沿海完全向列强开放,内河长江也出现了通商口岸,英国的工业品在中国逐渐打开一些市场。由此,在中国大地延续两千多年的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模式终于在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强力下开始松动,但这从中国沿海生成的冲击波辐射到中国内地已经微乎其微了,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根基已经动摇了。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经济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经济变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经济变化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少有100万美国人每天喝两次茶”,而直到1790年美国人口还不足300万。

在费城,女人宁愿不吃晚餐也不愿没有一碟茶。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整个欧洲陷入“拿破仑战争”,欧洲商人在中国的贸易停滞下来。美国商人抓住机会,至1819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约有三分之一转口到欧洲。为了鼓励对华贸易,美国政府给予对华贸易商人《航海法》和《税则法》的保护、茶叶关税延期两年缴纳等特别优惠待遇。中国茶商给予美商长期的赊销,这种信贷形式是美商将茶叶售出获得利润后才付款,时间为几个星期乃至几个月,有的洋商还会等到利于自己的国际汇率时才付款。

据统计1784-1840年华茶输入美国数量变化如下:

年份1784179518051815182518351840
数量(担)302221147877715304096162108144150087

——摘编自李梦婷等《论鸦片战争前茶叶在中美贸易中的地位及其成因》

材料二   1866年左宗棠奏称:“闽省产茶,多在荒僻之区,日久采植,菁华势必日歇。而行销又以外洋商贩为大宗,每年春间,新茶初到,省垣洋商昂价收买,以广招徕。……·.故闽茶必专恃洋商,而洋商不专恃闽茶。”1889年邵武等地的头春茶和二春茶因质量低劣无法销售,被迫降价25.30%.“至近年茶商亏本之由,洋商措价之故,实因茶庄过多,每思侥幸朦混,制造粗率,烟熏水湿,气味不佳,兼以劣茶搀杂”。1880年,福州的茶叶出口达到顶峰,此后一直呈下跌趋势。

——摘编自熊昌锟《近代福州的茶叶出口与外国银元的流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鸦片战争前中美茶叶贸易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州茶市出现困境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发展对外贸易的认识,
2021-02-0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闽商是极具海洋个性的商人群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是闽商发展的重要阶段。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统治者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国策,并于1087年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受闽地农商并重社会习俗的影响,闽商通过山与海的互动,将山区特产与海洋贸易联系在一起。执中国造船技术之牛耳的闽商,驾福船沿海岸线向南、向北,开拓海外贸易市场,彰显了闽商独特的海洋个性,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外传。

——摘编自苏文箐《海洋文明的进程与闽商的早期发展》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闽商逐渐走向衰落。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福建所产的土布土棉失去了市场。作为闽商行销外洋的大宗商品——茶业,因不能与印度的大茶园相竞争而被排挤。印度制茶具有改良的及其及最好的培制技术。晚清,太平军四次入闽,山贼海寇滋扰不断,严重威胁闽商的生命财产安全。

——摘编自刘锡涛《试析晚清闽商衰落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闽商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闽商衰落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闽商发展历程带给你的启示。
2020-08-2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伊罗生就美国的中国形象做过较系统的研究和考察,在他的《美国的中国形象》一书中,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18世纪的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是“尊敬”的,1840-1905年间基本上是“厌恶、轻视”的,1905-1937年间又变得相对比较“善意”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基本上也代表了当时主要的西方国家舆论对中国的看法。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请任选其中一个阶段,谈谈你的观点,并从中西双方的角度,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

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材料二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摘编自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市场”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打破“计划经济崇拜”的标志性事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市场”发展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犹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其缘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数倍。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选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

(1)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材料三,谈谈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材料四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材料五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4)根据材料五,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结合具体史实,说明这些条件是如何实现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