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洋务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下图为开滦档案馆所藏光绪七年(1881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份票。其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A.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B.洋务派开办的民用企业
C.维新派开矿筑路情况D.清末新政奖励工商政策
2 . 洋务运动中随着近代航运事业的发展,产生如下结果:“以湖北一省而论……实因轮船畅行,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而襄樊一带行店关闭,车户歇业,瘠苦情状,尤不堪寓目。”对此有人批评洋务运动是“刮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于官也”。这段史料说明
A.社会的转型发展往往伴随着部分群体的苦痛
B.片面追求经济变革而不动政治体制只能失败
C.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不堪
D.近代航运企业夺利于民说明洋务运动的局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史料记载,江南制造总局在整个洋务运动时期共翻译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7部44本,其中公法交涉类2部26本。同一时期,京师同文馆共翻译西书25种,其中国际法与外国法类就占了5种。这反映了
A.内忧外患促使政府调整对外政策B.向西方学习成为国人的共识
C.洋务派运用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D.国人开始西方制度领域的探索
4 . 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产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哪些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张之洞在筹建武昌纺纱局时,订购了外国上等精利机器(价值9.07余万锭银子)。这些机器被运到湖北后,因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而被运往两江,两江不能设厂只好又运往上海,前后历时五年,各种耗费近83万两白银。这反映了
A.洋务企业的资金来源匮乏B.近代民用工业选址严苛
C.洋务兴衰取决于官僚政治D.洋务运动缺乏中央统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
6 . 下列表格中的史料和史论,不能由所给史料直接推导出史论。需要补充史料,才可以直接推导出史论。下列补充史料,可以直接推导出史论的是()
史料史论
奕:“窃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自强”和“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宗旨

A.上海轮船招商局B.安庆内军械所
C.江南制造总局D.天津机器局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主要依据市场需要和价值规律的支配。洋务官僚缺乏近代经济知识,他们谈得最多的企业创办理由主要是两条:一是直接服务于洋务军工企业的需要;二是与洋人争利。基本都是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着眼于国计民生需要。这种从政治需要出发的做法常常掩盖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与要求。

——摘自朱师君《中国近现代开放制度与经济发展研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8 . 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现代社会看重软实力的竞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力量。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当今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
——约瑟夫•奈著《权力的未来》
(1)试以唐宋的史实为例,从文化价值、社会制度等角度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政府主导下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所作的努力有哪些?
(4)有人认为,美国开国元勋奠定了美国发展软实力的基础,请从价值观念和体制构建两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