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洋务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李鸿章是晚清著名政治家,以下为若干史料记载。如表相关推论正确的是
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吾国以洋务衰也?……至甲午之败,其难辞其咎也。1901年梁启超《李鸿章传》
李鸿章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元凶,其“自强”新政过程是中外反革命勾结的过程,甲午战争失败更是其军事上消极抵抗和外交上积极投降所致。1955年胡滨《卖国贼李鸿章》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开创人,有爱国主义之心、民族主义之情,但也有误国之处。2019年陈旭麓著、傅德华编《中国近代人物评论》
A.《李鸿章传》为研究李鸿章的一手史料,其可信度相对较高
B.《卖国贼李鸿章》相对客观公正的评述了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C.《中国近代人物评论》片面强调李鸿章的功绩,具有主观性
D.文献史料体现了作者的主观立场,并受时代发展趋势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建立后,洋务运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专题。最初,学者往往依据范文澜与胡绳对洋务运动的描述与评判进行研究。但在1954年胡绳提出“三次革命高潮”论后,洋务运动由此被打入学术研究的“冷宫”。直到1961—1964年,洋务运动研究迎来小高潮,除了对洋务运动宏观意义上的性质讨论关外,在具体史实和相关洋务人物研究上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随着政治形势的不断恶化,小高潮昙花一现。

1979之后的二十年,学界发表洋务运动史的专论超过623篇,综合性专著、论文集、史料资料集,等等,举凡也有数十种之多,此外,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相继召开。这些研究既有对洋务运动研究范式理论宏观意义上的检讨与检讨,也有个案实证研究的深入与新专题领域的拓展,这些研究丰富了人们对洋务运动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摘编自邱志红《60余年来国内洋务运动史研究述评》

综合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情晰。)
2022-05-07更新 | 264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共计260卷。起自道光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1836年6月10日),许乃济奏请驰鸦片烟禁,迄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清廷下令捉拿报纸商陈言止。综计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内容,凡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两次鸦片战争、中外匀结镇压太平军情况、沙俄强占中国东北土地,以及教案问题、租界问题都有记载。《筹办夷务始末》是清朝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的汇编。

——据故宫博物院网站资料整理

材料二   《筹办夷务始末》在1930年代初期被广泛利用。当代史学名家费正清因为参加一次该文献的宣告会而作出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决定;1953年何炳棣见到费正清时还恭维地说,“您是继蒋廷黻之后举世第二位学者研究引用《筹办夷务始末》的”;哈佛大学外交史名家韦布斯特也据该文献来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引用了《筹办夷务始末》的史料,大学里教授“中国外交史”课程的教师也把该书列为参考书目;也有燕京大学生的学士论文题目为“筹办夷务始末指南(咸丰)”。

——据【美】裴宜理、陈红民主编《什么是最好的历史学》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列举《筹办夷务始末》中对晚清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个事件,并简要陈述理由。
(2)1930年代是民国近代化发展加快的时期,知识界对国家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怀和期待。请从该视角谈谈你对1930年代初期《筹办夷务始末》被广泛引用的看法。
4 . 关于洋务运动,当时有人认为它是有悖“祖宗成法”和“圣人古训”的荒谬之举;到19世纪末,维新派则认为它是“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并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这种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评价者
A.掌握史料的多寡
B.政治立场的差异
C.学术水平的高低
D.时代背景的不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由于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行为,历史上人的活动的结果和作用即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与行为者的主观目的是相联系的,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观目的与客观作用一致的形式,可称为历史的自觉工具,反之,则称为历史的不自觉工具。但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它一旦产生,其价值和影响就不再局限于行为本身,都已经载入史册,都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作用。

——董小川《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问题——主观意志与客观效果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证。(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张之洞在筹建武昌纺纱局时,订购了外国上等精利机器(价值9.07余万锭银子)。这些机器被运到湖北后,因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而被运往两江,两江不能设厂只好又运往上海,前后历时五年,各种耗费近83万两白银。这反映了
A.洋务企业的资金来源匮乏B.近代民用工业选址严苛
C.洋务兴衰取决于官僚政治D.洋务运动缺乏中央统筹
7 . 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现代社会看重软实力的竞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力量。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当今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
——约瑟夫•奈著《权力的未来》
(1)试以唐宋的史实为例,从文化价值、社会制度等角度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政府主导下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所作的努力有哪些?
(4)有人认为,美国开国元勋奠定了美国发展软实力的基础,请从价值观念和体制构建两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
8 . 俾斯麦在论及中日两国学习欧洲时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也!”这些“中国人”是(   
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