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据统计,“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日商与英商数量呈下降趋势。……这些经济的发展使民族资本家和产业工人数量增加,为救亡图存运动积蓄了力量。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2023-03-08更新 | 311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民营小工商业空前发展,尤其是城镇工商业更为繁荣昌盛。例如,北宋汴京城到处肆店林立,店铺散落在居民区内,店门朝街巷敞开,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营业点,形成了许多商幡招展、热闹非凡的商业大街。这些工商店铺不仅白天开张营业,而且夜间也少休息,乃至出现鬼市和晓市,通宵达旦地进行买卖交易。

——摘编自李兆涛《宋代民营小工商业的经营与管理》

材料二   近代中国从身居高位的官僚到凡夫俗子、学徒、手工业者等都有经商倾向,例如南通状元张謇,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光绪十五年进士王同愈脱离官场从事商务等。近代沿江沿海的口岸处在中外关系的前沿位置,因“贸易旺、信息灵、人气盛”,成为商人群体的摇篮,据统计,19121928年,商人群体中,浙江商人占总数的34%、江苏占26%、广东占17%、福建占5.3%。伴随着商人群体的崛起,1904年诞生了跨行业、不限籍贯、拥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民主色彩的商会,其宗旨是振兴中华工商业。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民营小工商业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特点并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2-03-03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资本家组织了一个公司,使用外国机器轧花……以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日本大阪造的机器,包括蒸汽机和锅炉……已于1887年运到宁波。……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一百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以及日本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

材料三 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一百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以及日本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

——摘编自《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 材料二中的“公司”使用的设备和机器都是外国制造,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公司濒于停业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2020-10-28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2021届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材料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努力发展经济,利用天时地利发展甘蔗种植业,派人到福建学习制糖方法,取回良种蔗,使蔗糖产量大为提高。康熙统一台湾后,福建等地平民到台湾谋生,台湾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得到开发。蔗糖是台湾的主要输出品,销售“近济东南,远资西北”。蔗糖生产技术提高,规模扩大,脱离农家独家独户的家庭副业性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了实行技术分工、协作性的合作生产。

——摘编自周涛《清代蔗糖业地理初探》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台湾蔗糖生产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下面是1867~1884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货值单位:海关两)

——摘编自虞和平《洋务运动时期中外贸易状况变化的几个问题》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867~1884年中国的出口概况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摘编自罗凯《中国甘蔗糖业60年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蔗糖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蔗糖业发展变化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高峰: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迎来了它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唐宋,特别是宋朝,随着生产力的又一次大发展,商品经济步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进入明代,商品经济形成了第三个发展高峰。其中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引人注目的,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有些学者甚至断言,由于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宋代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文化的发展与宋代士林风气》

材料二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

材料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始于1958年下半年至1960年的上半年,他以苏联为鉴,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邓小平认真总结毛泽东的商品经济观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商品经济的思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务实求效的实践精神,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从毛泽东的商品经济观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近代经济发展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20世纪90年代的史实,说明邓小平如何发展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

2018-01-2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总人口(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约180048%52%
法国(1851年)约360075%25%

材料二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的。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半殖民地化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端的,处处打上了侵略的络印。……在城市建设方面,清政府官员落后无为。历届反动政府与帝国主义一道视城市经济为其钱袋,(垄断和控制资源),暴敛勒索,城中贫民窟、棚铺区随处可见。……(外资控制下),民资萎缩,始终没能成为城市化的主导力量。到1949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为79.9亿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7%,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0.6%,中国仍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摘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材料三中国近代城市化概况(组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企业 甲午战前:外资103家、资金2600余万;民资100家、资金200万;洋务44家、资金2000万
1912-1920年,新登记工矿418家;1939年,全国核准登记工厂3849家(不含日占东北)
城区面积 上海:开埠前不足千亩,外滩是芦苇丛生,1914年,仅租界区占地近5万亩,外滩成十里洋场
武汉三镇:1861年面积不到20平方公里,1911年达到约60平方公里
唐山、青岛:随着开平煤矿,唐胥铁路,胶济铁路修建,从小村庄、小渔港发展成为城市
城市人口 上海:1910年,118.6万(其中产业工人14-15万),抗战前夕500万
重庆:1895年前不足10万,20世纪初30万,1936年50万
武汉:1861年30万,1914年80余万,1934年128.5万
农村农产品商品化、农业科技推广(北京政府时期全国有农业实验场2560余个)、机械化生产局部应用。
城乡居民吃穿用行:开埠前吃米面、满汉全席,穿土布衣服,用手工生产,乘轿或步行;开埠后喝洋酒吃西餐、穿西服旗袍、用洋货卖洋货、坐人力车、汽车、火车、轮船成为时尚
城市发育通商口岸逐步发育为新城市;轮渡港口、公路枢纽、工矿基地、商贸中心发展成为新城市;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成为小城镇。

(l)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英法两国城市化程度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成因。

2017-11-1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11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又创办采矿业20家,投资额约261万元,以上两项合计,不过721.5万元?民族工业又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民族工业也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

——摘编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它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和作用。

2017-08-08更新 | 104次组卷 | 15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古往今来,社会经济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并由此引发政治领域的相应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1872年,侨商陈启源从英国购买机器设备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继昌隆缫丝厂。该厂“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经济发展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据你看来,这些因素为什么没有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
(3)据材料三,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什么新变化?这种变化会引发哪些政治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