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19-20高一下·福建泉州·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是近代早期苏州上层绅商的产业及收入分布情况,据此可知,下表的现象
姓名田产及收入商业资本及收入近代企业投资
尤先甲祖传田产6、7千亩,年收租约5万元。同仁和绸缎庄资本2万元,年销售额约6万元。投资苏经苏纶丝、纱两厂,新老股各占20股以上,最低资本额白银2600两
张履谦祖传田产4、5千亩,年收租约3万元。保裕典资本2万元,年营业额9万元,年收典息约1.5万元。与尤先甲有相同的股份和资本额,但在任该两厂经理期间垫款甚多。
杭祖良购置田产约数百亩。杭禄富记纱缎庄,资本约2万元苏省铁路股东,苏经、苏纶厂少量股本。

A.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B.折射中国民族工业的特殊性
C.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D.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020-05-22更新 | 24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重难点05晚清政府统治下的民族危机和民族觉醒(1840-1911)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中国

19世纪

经济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19世纪70年代后电力工业开始出现,电灯、电报等相继问世。
1845年,英商约翰·柯拜在广州创办柯拜船坞;
1863年英国人赫德出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
1873年华侨陈启源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1899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政治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
1871年德意志统一。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5年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

思想文化
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完成组诗《唐璜》;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同年,英国自由主义大师约翰·穆勒发表《论自由》。
1842年《海国图志》成书
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办
1894年郑观应编成《盛世危言》
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上表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运用准确)
2020-04-30更新 | 426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东省乐陵二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2月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20世纪80—90年代起,一批学者在对近代华北和明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研究中发现,市场经济和商品化会导致资本主义近代经济增长的经典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农村的历史事实。他们认为中国农村市场并未达到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完全竞争的程度,而驱动这种市场发展的也不是资本家的逐利行为而是人口压力;近代中国被帝国主义纳入国际市场后虽然加速了商品化,但也并没有带来农民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

另一批学者对一些农村地区案例资料的研究结论则与之相反,他们认为近代中国的农村市场是自由竞争和高效率的,近代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商业和金融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农村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甚至可以与同时期日本相媲美的近代高速增长,实现了农业和农村手工业人均收入的显著增加;换言之,如果不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已经成为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关永强、张东刚《“斯密型增长”——基于近代中国乡村工业的再评析》


提炼并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得出结论。(要求:表述成文,论证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各题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
2020-04-23更新 | 2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主观题专项突破十年分类-专题04特点、特征类主观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中心的进一步南移,江南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其中的重要表现是江南市镇的普遍兴起。在经济中心的转移过程中,中国的经济社会也开始了依次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近世社会始于16世纪。”

——摘编自安涛《从中心到边缘:明清以来朱泾镇经济社会转型》

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大多分布在城市,尤其是沿海、沿江一带的城市。广大的内地与之相比则远远落后。从1895年至1913年的统计资料看,这18年所建立的549家厂矿企业中,沿海城市占61.35%,内地仅占38.65%,至于西南、西北边疆地区则几乎没有新式企业。

——摘编自陈曼娜、陈伯超《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

材料三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成为城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正规经济迅速发展的“加速器”。

——摘编自胡鞍钢、马伟《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世社会始于16世纪”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社会经济转型的特点及其主要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变的表现及影响社会经济转型的因素。
6 . 如表为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工业投资变化。据此可知,19世纪后半期中国如表
年代工业部门投资中心
19世纪40—60年代船舶修造业广州、香港、上海
19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出口加工业(包括丝、蔗糖、牛皮、棉花等)汉口、九江、福州
19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丝出口加工业、军事工业、制糖工业、公用事业(煤气、供水等)上海、天津、香港、南京、福州、武汉

A.工业部门结构齐全B.洋务事业遇到了严重挫折
C.工业布局得到调整D.工业投资根植于社会环境
2020-03-10更新 | 230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0届高三3月高考适应性测试(线上) 历史试题
7 . 某一西方传教士在19世纪70年代建议清政府:国家与民同乐,即与民同利,独享其乐,独专其利,美国家不为也。即如造轮船,开铁路,民力所能为者,听其好自为之,朝廷不禁也。倘使民间资本不敷,发国帑助之可耳。”据此可知,该传教士建议
A.民间资本反哺国家B.强化国家干预经济
C.鼓励发展民间经济D.禁止私人发展工业
2020-03-0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九师联盟2019届高三押题信息卷2文综历史试题
8 . 张謇主办的南通大生纱厂,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这一现象说明洋务运动
A.抵制列强经济侵略B.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C.培养近代科技人才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9 .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历经曲折,风雨兼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下列研究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1858—1911年新设民用工矿企业及其创办资本统计表(资本数单位:万元)
1858—1894年1895—1911年
总数年均总数年均
家数1534.1480047.06
资本数3803102.7816578975.18
每家资本24.8620.72

①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   ②民族工业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城市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   ④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2020-01-17更新 | 953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线上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材料二   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