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帕里特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
2019-03-25更新 | 1589次组卷 | 29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面所给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的一些情况,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中标示①②③④曲线,分别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经济成分。


材料二 1872—1894、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年代近代工业合计近代民族工业
厂数资本(千元)厂数资本(千元)厂数比重资本比重
第一时期1872—18941754889353469730%9.6%
第二时期1895—19136852234234639080168%41%

材料三 如图是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部分行业的经济发展指标(1933年指数为100)



请回答:
(1)依据产生时间及发展的阶段特征判断材料一中代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是哪一条曲线?它在中国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近代民族工业在第二时期有了较大增长,其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 . 中国近代某企业“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该企业出现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
C.过分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2019-09-19更新 | 903次组卷 | 40卷引用:2011届山东省济宁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后,中国努力追赶工业化潮流。近代化在艰难中前行。

材料一   从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所费资金估算在5000万两左右。由中国人自办的民用工业企业大抵有船舶机器修造厂27家,机器缫丝厂约113家,机器绵纺织厂8家,其他轻工业工厂47家,共约195家。其中多数规模很小,资本额不详,有不少甚至在筹建期中或投产后不久便告歇业。设备比较完备的企业大多为官办、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企业。1895-1913年,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新投资总额达9822万元。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于商办企业。

——摘编自《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等

材料二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创办有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五四运动前后,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

——摘编自白宝福《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演变》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近代工业的三种类型。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特点。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的原因及作用。
2019-03-2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山东省潍坊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3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

——卞宝地《卞制军政书》


(1)据材料一,说明导致“种茶之区,市疲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40年代“各国通商”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某中学兴趣小组收集到下列图片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哪些新的经济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厂是近代建立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0世纪30年代,“因爱国运动之激昂”,并使用较为廉价的法国、日本毛纱为原料,该厂生产的薄哔叽价格不高,产品销售遍于南北。“军政机关之制服材料,亦纷纷采用,深为满意。具见以国货替代外货,已成全国一致之倾向”。

——据刘光用《企业大王刘鸿生》整理


(3)据材料三,概括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厂发展的原因。
2019-04-1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世纪,英国许多新城市并不是在原有的封建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工业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矿业资源丰富的城镇、工矿区,借助便捷的运河、港口、铁路的交通优势,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无家可归的农民产业工人,资源、区位、交通优势的组合优势形成经济集聚的强大能量,呼唤着一批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英伦大地。城市的繁荣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批发、运输业、仓储、旅店等商贸服务业,信贷业务也发展起来。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初步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在新型的工业区出现了像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这样的大城市。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则为工业革命与城市化推波助澜,“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摘编自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与明清时期苏州城市发展相比,指出英国城市化特点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8-10-2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历史试题

7 .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这有利于中国经济逐渐走向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材料三   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品种1957年产量比1952年增加比旧中国最高年产量增加
1.95亿吨19%30%
164万吨26%93%
535万吨296%580%
1.3亿吨96%210%
193.4亿千瓦时166%320%
原油146万吨235%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斯的经济思想和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历时20多年,在中国出现的近代商办企业,可说是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经济汪洋大海中若干小岛。当这些初生企业的产品出现于市场的时候,外国侵略势力不惜采取降价倾销的办法予以打击。中国企业所需的原料也受到外国洋行抢购的威胁。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取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在设厂、经营和产品销售方面,没有任何的法律保障,完全听任地方官吏随意处置摆布。而许多地方官吏,还对商界企业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大大加重了这些企业的负担。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商办官办和官商合办外商企业
设厂数资本
(千元)
设厂数资本
(千元)
设厂数资本
(千元)
1872~1894年534697191619610328000
1895~1913年463908018628469136103153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从经济结构的角度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很早就废除了境内关卡,没有内地关税或通行税,容易形成统一的经济体。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沿岸转移,有利于民族市场的建成。最重要的是,16—18世纪以市场和商业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化进程加快,农村以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为标志的结构变革,对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乡村工业为重心的手工业生产的放量扩张亟须扩大市场空间。海外贸易和殖民贸易的飞速发展也要求国内形成统一的市场,能够迅捷地把国内的商品运出去,把进口的海外商品输送到市场的终端。

材料二上海是近代唯一的以大半个中国为辐射空间的中心市场,其中枢作用的发挥是通过“级差市场结构”实现的,严格地说,上海“同一化”市场的经济边界在长江三角洲,此范围之外,上海的市场辐射表现为市场的层层传递,其“媒体”为各级中心市场。在上海市场网络中,汉口、天津等各大区域集散市场和九江、重庆、西安等中级地区集散市场,虽然受到上海商品供求和市场价格等方面的传导和制约,但其市场运作、经营方式则是各有惯例,各行其是。上海中心市场的底部基础——州县市场,向农村一面保持着传统化的市场关系,向都市一面适应中心市场的要求进行一定的变革。一些内地“州县市场”或“城镇市场”在民国时期可能已有不少“现代文明”的“挂件”,但内芯依然是传统旧式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统一民族市场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国内市场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17-04-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
10 . 齐鲁大地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山东历史的发展,折射出历史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回答,图二与图一相比,古代对山东地区的管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明清城市分布与经济发展

(2)结合材料一、二,明清时期城市发展较秦朝城市有什么变化?
材料三   20世纪初山东的工商业城市

(3)据材料二、三,指出近代山东城市与明清时期相比在分布与功能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4)导致近代山东城市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12-03-09更新 | 6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山东省冠县武训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