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诰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

——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

材料二   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伴随近代化的步伐,一些近代城市相继兴盛起来,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刺激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因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以及养殖奶牛、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

——摘编自周中建《近代苏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2020-10-25更新 | 923次组卷 | 24卷引用:广东省2021届高三适应性测试(一)历史试题(新高考)
2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021-04-0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五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议会于1721年颁布了《印花布法案》,禁止包括来自印度、中国等地的棉布进口,但并不禁止棉花进口。19世纪30年代之后,英国政府逐渐废除各领域的商品进口禁令,并逐渐降低关税甚至实现零关税。1853,英国纺织业供应世界棉布求量的45%,它所消费的棉花则大部分来自美国南部,其余来自埃及、印度、巴西等

——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改编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90年代,1890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2年投产的湖北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稀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咬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1890-1910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棉布进口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78—2003年间,广东、浙江的工业占比增加值最大,由1978年的4.69%、2.89%提升至2003年的12.97%、7.96%,分别提升7.60%、5.07%。江苏、山东、福建三省的工业占比也有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地理位置偏北的省(市/区),如辽宁、黑龙江、北京等地的工业占比显著下滑。中部地区仅有靠近沿海省(市/区)的河南、安徽、江西三省工业占比有所提升,中部地区另外三省山西、湖北、湖南的工业占比是下降的,而西部地区大部分(市/区)的工业占比是下降的。

——摘编自胡伟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的企业类型及其共同特征,并判断图二反映的历史时期。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材料二中中国工业空间分布的重点地区并分析其原因。
2020-08-2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资本较为缺乏,资金的一般流向是土地、高利贷、旧式商业和房地产业。为了吸引民间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企业无论盈亏都必须支付股东类似贷款利息的“官利”。从英美等资本主义各国情形看,企业借入资金的来源,不外商业信用、银行放款、商业票据、公司债券等数项。但是,近代中国公司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金筹集方式由于国情迥异、金融资本市场尚未完善等缘故,与欧美等国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尤以收受存款一项为唯一之特色”。张謇评价官利制度时说:“且亦赖依此习惯耳。否则资本家一齐猬(萎)缩矣,中国宁有实业可言?”

——摘编自朱荫贵《引进与变革:近代中国企业官利制度分析》

材料二1407年,有商人在威尼斯设立银行。到1617世纪,在西欧各大城市,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1657年,瑞典设立国家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这些新式银行资金雄厚,信用良好,颇受商人们青睐。有了商业银行作为依靠,股份公司发展成为能获取巨额利润的新的商业模式。股份公司既能够集中大量资金,从而实现高额利润,又能够分担风险。而且对于一些中小股东而言,无须直接参与公司经营,也能分享利润。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企业中“官利”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近代企业融资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各自产生的影响。
2021-03-10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1届高三3月适应性侧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新变化为传统物流活动的近代化创造了客观条件与可能。外国资本、国家资本以及民族资本这三股势力开始向以交通输运业为核心的近代物流行业投注资金。外国资本最早在中国投资近代物流行业,其主观目的是为了利于其对中国的掠夺与瓜分,而客观上却成为中国物流近代化过程中最先出现,也是最具实力的一股力量。国家资本与民族资本在外国资本的示范效应下,也开始向以轮船、铁路等为载体的近代物流业流动,其中国家资本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利益,试图通过对近代物流的投资,带动工业、商业等其他部门的发展,以维护其统治。而在外国资本与国家资本夹缝中求生存的民族资本,看到近代物流行业所蕴含的巨大利润,自晚清开始大量向物流产业进行资本转化。物流近代化打破了封闭的商贸格局,促进了商品流通,加快了人口流动。并以近代物流网络为依托,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商贸中心与物资集散地,从而在铁路物流枢纽与水路物流枢纽地区催生了一批近代城市。

——摘编自贾杉《中国物流近代化研究18401949年》

材料二   2009年新修订的《邮政法》首次将快递业务纳入调整范畴,明确了快递企业的法律地位,极大地释放了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为民营快递企业打开了大门。数据显示,20102018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快递业的成长是中国改革的红利释放,也是我国全方位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交通运输能力的提升,让快递服务网点在城市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乡镇覆盖超过90%,实现了快递横向到边,纵向到村。同时,《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8.29亿,互联网普及率59.6%,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97%.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为快递业提供了一个网络中枢神经,保障了运输网络的高效运转。2003年电商快速崛起,让企业和消费者对快递的需求暴增。快递企业敏锐地感受到这个机遇,纷纷与电商展开合作,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18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亿,全国网上零售额突破9万亿元。

——摘编自王震等《中国快递的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1-04-0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镇数量大幅增加,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中工商业从业者增多,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层出不穷,导致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经济性商业城市转化。与此同时,城市格局因古典坊市制的崩溃而有重大改观,临街设店的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初见端倪。更值得重视的是,宋代已经出现了少量的生产性工商业城市,如浙东金华可以认为是纺织城镇,余州附近的利国监可以视作冶金城镇,还有常聚十余万矿冶工匠的江西铅山场、广东冬水场亦属矿冶城镇;四川井研县亦有数万井盐工匠,可谓盐业城镇。

﹣﹣摘编自葛金芳《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材料二:由于中国社会的上层建筑还是封建性的,虽然从外国搬来了机器设备,办了资本主义企业,但社会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却完全是为封建阶级服务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创办人,除了商人和买办外,绝大部分是地主和官僚,非朝廷命官,即地方士绅,总之都是封建制度的代表人物。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中的“商”,并不是普通商人,而是有官僚身份的大地主大买办和特权商人,并都是与洋务派官僚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尽管如此,仍然是大官压小官,大鱼吃小鱼。如投资上海织布局的郑观应、龚寿图、蔡鸿仪、经元善等人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员,而仍不免为李鸿章所宰割。

﹣﹣摘编自李宝珠《论障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原因﹣﹣傅筑夫教授的谈话追记》

材料三: 1958 年开始的“大跃进”热潮是从农业领域开始起步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首先表现在农田水利建设上。那一年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显著,不少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社办工业和修建农村公路等各项建设,也取得了累累成果。粮食和其他农 作物的产量明显提高。但随着“大跃进”的不断升温,在层层提高生产指标和批判右倾保守 的压力下,很快刮起虚报产量的浮夸风。由于虚夸不真实的统计,造成农业大增产的假象,使人们头脑越来越热,导致决策上出现一系列严重失误。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跃进”时期中国在农业上取得的成就及其失误。
2020-08-0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拆卸、倒卖一空。


(1)19世纪末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该热潮兴起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他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
2021-02-0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理)
9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汉初尊崇黄老思想,实行无为而治,历经七十余年,给汉武帝留下不少遗产。一方面,“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廩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另一方面,“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滥,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奴绝和亲,侵抚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

——据司马迁《史记》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无为而治”给汉武帝留下了哪些历史遗产。

材料二 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魔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统言采山教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成湖均需”。“州那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捕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调整商业政策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清朝的田赋和商税统计(1776年一1911年)


阶段 时间 田赋 工商税总额 对赋税结构的解读
数额(单位:元)%数额(单位:元)%
第一阶段 1776年42,771,3007315,930,20027
1842年42,293,2827613,030,58924
第二阶段 188549,829,4234853,405,20152
189051,999,6754466,323,10056
第三阶段 190357,269,1943892,143,42262西方国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推行
新政,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工商
税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191174,076,07327202,723,65873

——摘编白林满红《银钱: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仿照第三阶段对前两个阶段的赋税结构进行解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武汉成为华中地区对外通商的主要口岸。1889年,张之洞督鄂,大力发展洋务,武汉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张之洞倡办实业,带动了民办企业的发展。据统计,至1911年,武汉有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28家,占全国的5.1%;资本额达1724万元,占全国的14.3%,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

——摘编自廖建夏《武汉近代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制造快速崛起。2017年,生产钢1694.61万吨,比1978年增长6.53倍;汽车89.78万辆,增长663.33倍;卷烟253.18万箱,增长4.69倍。2017年,轻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104.80倍,重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292.12倍。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由1978年的47.4:52.6发展到2017年的24.4:75.6。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有、集体工业总产值分别工业总产值的82.7%和17.1%。2017年,国有、集体经济比重下降到8.2%,股份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和私营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经济比重为58.8%,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比重为32.8%。

——摘编自武汉统计局《工业在改革开放和转型中快速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武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工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并从经济角度指出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