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晚清时期我国兴起了一批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和天津等,这些地方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拥有一定的财富。这反映了
A.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逐步变化D.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材料二   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
3 . 著名经济学者许涤新提出,外国在华资本是中国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资本主义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的组成部分,尽管列强在甲午战争前尚未取得在中国设厂的权利,但到1894年各国在华工厂已超过100家。许涤新的观点已为多数经济学者所采纳。这一观点说明了
A.西方的侵略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
B.中国资本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C.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D.西方经济扩张推动了中国经济形式的不断创新
4 . 聚焦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世界大洋航道开通。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私人投资的海外贸易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本来可能发展国际贸易的海商集团,不是在战斗中被摧毁,就是被管理海外贸易的派捐或被皇室掠夺了利润,没有积累为国际贸易的资本。正当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经济体系的时代,中国不但没有把握这个时机,还加以种种阻力,错过了可能获得的资源。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   本训令的内容,可以扼要说明如下:……你可以看出英国政府是在要求对过去的赔偿和对未来的保证;并且对这两件事的任何一件,都不想信赖交涉以达成目的;但是已经派出一支海军陆战队,奉命立即开始采取为达成上述目的所必要的步骤。

——1840年2月20日《巴麦尊子爵致奉命与中国政府交涉的全权公使函》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而且使中国的阶级结构及生活方式等也发生了改变。总而言之是一次“相当深刻的变化”。

——摘编自《聂宝璋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试从政府行为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巴麦尊对华政策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要求的“未来的保证”是如何实现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深刻变化”的具体表现。结合当时世界发展的历史背景,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变化的趋势。
2019-11-1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近代商办企业早期的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外贸服务、出口加工、进口替代等行业,地域分布则以上海、广东为主。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商办企业
A.行业分布较为广泛和均衡B.带动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
C.代表中国工业的最高水平D.依附于资本主义国际市场
6 . 下表是“中国近代产业结构的变动(1887-1936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近代中国
国民收入就业人口
年份1887年1936年1887年1936年
农业(%)69.6264.5080.0075.52
工业和服务业(%)30.3835.5020.0024.48
A.外国侵略延缓近代化进程
B.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
C.对工业文明的适应与抗争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2018-05-29更新 | 533次组卷 | 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西柳州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5月冲刺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王韬在《壕埂杂志》中指出“沪地百货闻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半皆粤人为之,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当时流行于上海市井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洋行买办每多财,时式衣装尽得来。阔绰排场人尽幕,频年获利店纷开。”对材料所述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A.收回利权运动取得一定成效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D.工商立国成为清政府的治国思想
8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城郡自古以来就是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功能。先秦的城郡是侯国的都城,是独立的地方政治中心;秦以降,城郡改为地方政府的治所,是全国性行政系统的网点,或是重兵驻守的战略要地。……
苏州能够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便利。“无险可守”正显示此特点,苏州四通八达,任何交通工具皆可以长驱直入。此一特色在隋炀帝修凿京杭大运河以后,变得格外突出。苏州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商业随运河交通而起飞。……苏州很早就有发达的手工业。明清时期,棉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兴起,号称衣被天下。明中叶时,苏州东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1932年,安庆发布皖省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建设规划《安徽省会建设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分区及功能、市政道路交通、供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分布等方面。其中的供水供电、通讯及医疗体系的规划,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未曾有过,即便是城市分区及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
——沈葵《科技在近代安徽城镇变迁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新特征。
材料三 日本工业化首先从政客和商人集中的大中城市出发,最后再逐步向外辐射到其周围地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别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核心的东京、大阪、名古屋大都市圈。尽管日本的大城市圈在其城市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地方小都市的功能也不能忽视。这些小都市都是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综合经济体。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及当地民众都十分重视发挥其综合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功能。
——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四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迅速膨胀,人口向东京等大城市集中,加上工业化的影响,出现环境恶劣、人口过密、交通拥挤、效率降低等“城市病”。为解决这些矛盾,东京将企业和居民向周围区域迁移扩散,形成了首都都市圈,……面积为13138平方公里,占日本总面积的3.5%,共有3188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除原有的中央区、千代田区作为“都心”外,东京又陆续规划建设了新宿、池袋、涩谷等7个“副都心”。与京都、名古屋及东京老市中心不同,新都心打破日本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风格,克服“城市病”的影响,引进国际化、现代化的理念和规划手法,初步展现出21世纪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百度文库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对中国新型城市化的启示。
2015-01-05更新 | 34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9 . 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衙门承认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巾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
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
C.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
D.中国更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