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洋务运动的口号、创办的企业及其他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中国企业自诞生起,即以国强民富为已任,助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奏称:“该局船不时驶往东南两洋,今且骚骏开始赴西洋之先路。直、晋、豫等省旱灾之时,该局船承运赈粮,源源接济,救活无数灾民。往岁台湾、烟台之役,该局船运送兵勇迅赴机宜,均无贻误,洵于时事大局有神。”

——朱荫贵《朱荫贵论招商局》

材料三   “抗日战争期间,招商局广大员工深明大义……在江阴、上海十里铺、马当等六处沉船塞港,招商局共献出船舶18艘……。招商局员工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兼程,抢运人员物资入川,千方百计开展敌后军事运输与商货运输,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竭尽了全力。”.

——张后铨《试论招商局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四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招商局再次勇立潮头,独资开发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一蛇口工业区,并相继创办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集团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反映了中国企业在中国近现代历程中的精神与风貌,因而“极具标本价值"。

——李建红《书写中国自己的企业史》


(1)据材料一,指出“招商局”的诞生与哪——重要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重要历史事件的地位。
(2)据材料二,概括招商局有益于“时事大局”的依据。
(3)据材料三,归纳招商局“大义”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大义”之举在当时的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招商局跨越了哪几个历史阶段?并谈谈你对招商局“极具标本价值”这一结论的理解。
2021-09-1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洋务运动与幼童留学

1870年,容闳向曾国藩提出了留学教育计划,便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得到了清廷的批准。

曾国藩和李鸿章计划先向美国派120名留学生,考虑到语言问题,决定选10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留学年限为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然而在那时,绝大多数人对出国留学视为危途,尤其是美国,离中国遥远,不少人认为那是个非常野蛮而不开化的地方,家长还要签字画押,“生死各安天命”,容闳使出全身解数才凑足30名,同治十一年(1872年),30名穿着长袍马褂、留着辫子的中国男童在上海港登上一艘邮船,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这是近代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这120名幼童多数来自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

刚到美国的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孩子”!他们不仅要补习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汉语,每次学汉语,首先必须脸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再给孔老夫子的画像叩头,若有违规严加惩罚。

经过两三年的英语补习,多数幼童可进学校学习了,清朝官吏对他们的管制也相对减少了。到1880年,多数幼童已经中学毕业,个别的如詹天佑等考入了大学,还有一些进入中专或其他职业学校学习,成材在望。但新的政治危机一天天在增加。

幼童们在美国接受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特别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讲,非常容易“美国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不少幼童索性把辫子剪掉,穿上西装、信了洋教。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失去了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遵守了,反而对个人权力、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但是,清廷守旧官僚却视幼童的这种新变化为大逆不道,处处给幼童们出难题。清政府最后于1881年将赴美留学幼童撤回。


问题:
(1)除派遣留学生外,洋务派为培养人才还有什么举措?简述其作用。
(2)根据材料,归纳幼童赴美留学后发生的变化。
(3)你如何看待“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这一历史现象?
2019-09-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高三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从1865年李鸿章筹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一批军工、工矿企业陆续建立,它们都与化学密切相关;许多民用工业品如火柴、肥皂、食品等也离不开化学。化学知识的引进已刻不容缓,在这种形势下,一系列化学译著陆续问世,包含了无机、有机、分析化学等方面。与此同时,江南制造总局还译出了不少专门的化工著作和其他化学著作。江南制造总局的主要口译者傅兰雅还以自己的力量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科技刊物《格致汇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和宣传了各种科技知识,其中化学知识占有较大篇幅。

材料二   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刊物《科学》开始发行,便时常有化学论文发表。1933年,《中国化学会会志》创办,从创刊到解放初期,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论文均用外文发表。这份刊物不但是国内化学刊物中最重要的一种,并且在国际化学界也赢得了一席之地。此外,由学会创办的刊物还有《化学》《化学通讯》《化学工程》等。除了由学会创办的刊物外,还有学校刊物、研究机关刊物和工厂刊物。这种种刊物,虽质量不一、规模各异,但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化学的发展状况。除了刊物外,书籍也是化学出版物的一种重要形式。据统计,从1927年至1941年春,中国出版的化学书籍共有327部,其中工业化学书籍所占比例最大,居于第二位的是化学教科书及普通化学书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引进化学知识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前期中国化学出版物大量出版的积极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9年,中美《浦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需照所有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在容因等人的促推下,清政府开始举办幼童留美计划。18721875年,120名学生赴美留学,由清政府承担费用,设“幼童出洋肆业局”进行管理。学生在学习数学、天文、生物、化学、机械、采矿和土木工程等的同时,由随行出国的汉文教习“课以中国文义,俾识立身大节”。80年代,美国掀起排华浪潮,加之清廷惧怕学生“西化”,留美幼童被迫中断学业、提前撤回,仅两人大学毕业。

20世纪初,曾为留美幼童的梁诚担任驻美公使,发现美方损失远小于庚子赔款所得。因此提出退款,并用于开设学堂、兴办教育,得到美国总统与国会的认同。19096月,游美学务处成立,负责考选学生,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清华学堂。1909-1929年,庚款留美学生共计1289人,学习美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科学与技术等,其中87.3%获得学士以上学位。

——摘编自胡中波《中美关系视野下的中美教育交流研究》

材料二   1927-1949年我国留学美国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份性别未知总数
19272335019302
19311703324227
19351473530212
1939104486158
19431585010218
1947780340741194
1949672297471016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积极争取留美学生回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在美学习理工科的中国学生和学者一概不准回国,美国政府甚至不惜捏造罪名、监禁钱学森等人。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进行大使级谈判,中国以释放美军被俘飞行员为条件,获准钱学森等回国。

——摘编自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建国初期留学生归国纪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幼童留美”与"庚款留美”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27一1949年我国留美教育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留美学生归国的历史背景。
2022-01-09更新 | 276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侵略者特权的扩大,外商在华轮运势力也空前地扩张起来。旗昌、德忌利士、省港澳、公正、北清、太古、华海、扬子、怡和等轮船公司相继出现在各个口岸。这些公司资力雄厚,不仅拥有各自的码头仓栈,而且联设保险行号,俨然形成完整的外商轮船运输体系。据统计,各口外商船只进出吨位,自1868年的630余万吨增至1892年的2300万吨。24年间增长几达4倍。

——摘编自聂宝璋《轮船的引进与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二   轮船招商局集股开办以来,装运漕粮、军火、防军,莫不迅速葳事,历有成效。臣闻近因各省灾歉迭乘,民情困疲,货客俱稀,生意大为减色;兼以法国滋扰越南,附股之人不无疑惧,咸思撤回股本。该局各口分设日多,资本日重,万一不敷周转,实于防务大有窒碍。可否仰恳天恩,俯念该局轮船转运漕粮、军火、防军,曾著微劳,饬下南北洋大臣体察情形,随时拨款接济,并广为筹款,收买股份单作为官股,以维大局,似于商情、洋务、防务均有裨益,谨附片具陈。

——摘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商在华轮运输势力迅速扩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轮船招商局的作用并分析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已无力承受新办工业所需资金,将目光转向买办和富商群体,希望借他们的力量缓解经费上的困难。外商在华创办企业时,也遇到资金不足和周转问题,他们向华人募股,受丰厚利润的引诱,部分买办和富商开始在外资企业附股并获取了不菲的收入。1867年,中国最早留美学生容闳上书建议募股组建新轮船公司,1872年,李鸿章筹建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该公司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官股在公司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摘编自:张乐融 《股份制企业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与发展》

材料二   1983年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成立,1984年7月20日,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开始登堂入室。1992年,全国各城市经批准建立了近400家股份制试点企业,使全国股份制企业达到3700多家。同时,国务院还批准9家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并到香港和境外上市。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企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公司制股份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摘编自:黄泽华《中国股份制改革三十年回眸》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股份制企业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股份制企业发展的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英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议》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糠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过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摘编于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以英国为例,指出其“传统社会内部自发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一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2)比较说明材料二中凯恩斯和怀特关于“国际经济主导权”观点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被采纳的原因。
(3)材料三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据材料三,概括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2020-09-0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文)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让清政府中的有识人士意识到若要重振国威,必须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从1861年开始,一些地方大员,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推动了洋务运动开展。洋务运动前期主要发展军用工业,后期主要发展民用工业。还兴建起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为了培养适应新式军事和民用企业的专门人才,在向欧美派去留学生的同时,还设立了各种实业和军事学堂。

——摘编自李小庆《“洋务运动”伪命题》

材料二

辛亥革命以后,振兴实业政策法令的颁布,奏响了民国初年民营工业发展的序曲。而到了1914—1922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几年,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近代民营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产品销路大增,企业利润丰厚,新厂不断开设,发展速度很快,被称为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摘编自王艳慧《一战期间的中国民营工业的发展研究》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特点。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对于洋务运动时期,民国初期中国民营工业有利的发展条件。
2020-05-1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林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始于“练兵”“制器”,随着军用工业的发展,洋务派认识到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又提出了¨“寓强于富”的口号,于是洋务派在继续举办军事工业同时大力兴办民用工业。洋务企业的兴办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政府压抑工商业的传统政策被打开了一个缺口,推动了一些地主、买办、官僚与旧式商人把资金投入到近代工矿企业中。

一一摘编自付朝《浅析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 1928~1936年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达到近代时期的顶峰。在几个重要行业里,机械化程度有较大提高,1936年,在棉纺、棉织、煤、铁矿、铁五大部门中,机械生产所占比重分别为39%、83%、84.7%、87%、82.7%。从全国范围看抗战全面爆发前,全国登记注册的工厂3935家,其中,长江三角洲占61.91%,山东、湖北、青岛分别占6%、5.2%、3.8%,而黔、桂地区或二三家,或四五家。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经济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分析清廷创办这些企业所起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8~1937年全面抗战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0-08-0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疫情后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10 . 近代以来的中国经历了重大变局时期,呈现新陈代谢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1872年上奏的《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材料二   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基于对世界大势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分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个重大判断: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这一“变局”的丰富内涵,牢牢把握变局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重大机遇,是新时代开拓广阔发展空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要求。   

                            ——高祖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李鸿章认为中国面临“三千余年一大变局”的主要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此变局的政治经济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概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及中国的应对举措。
2020-03-0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