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短暂的春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取得巨大成效,一度引起广泛的国际关注,它虽然没能救中国,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从国际环境来讲,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迫使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要求“自强”。从国内环境来说,农民起义的冲击,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允许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于是洋务运动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了。

——摘编自廖慧贞《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材料二 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为其“黄金时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振兴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法令,燃起了民族资本家振兴实业的热情。虽然从政治上来说,刚刚诞生的革命政权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却出现了一个“经济奇迹”。

——摘编自《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进行“自强”的举措,并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经济奇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阻碍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24年英国的《专利法》是在对先前特许制度进行重大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判定国王特许在本国经营“任何东西的买、卖、制作或使用的”独占权,均属无效,只有新发明、印刷及某些军用品制造的专利权不在此限。它将专利授予的对象由原来的城市、贸易公司、贵族大臣转向了个体的发明人;重心由原来的垄断市场的销售专利、产品专利转向现代专利主体的技术专利。17世纪后期,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尤为重要的是,1624年《专利法》是英国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律保障。“如果资本主义有灵魂,那么这个灵魂就是合法的所有权制度。”这份文件使原有模糊的科学技术产权有了同其他产权一样的明确归属,尽管有些简单、粗糙,但若无此专利法,“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论英国1624年<专利法>的产生及其意义》魏建国

材料二   1912年,民国政府设立了主管工业专利的专门机构即工商部工务司,办理工业品发明及特许事项,并于同年12月颁布实施《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章程规定,经过工商部考验合格后属于发明的,分等级授予5年以内的专利权;属于改良的,给予名誉上的褒奖。同时废除了晚清浓厚封建色彩的封官奖爵的奖励措施。基于当时工业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国计民生的考虑和对我国专利事务被西方列强以治外法权干涉或我国市场被外国专利产品垄断等现象的担忧,《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只保护称得上发明的产品,不保护制造方法,并且授予专利的对象仅限于发明和改良的工艺品,食品和医药品不予专利。同时,明文禁止外国人在我国申请专利。据统计,在1930年以前,依照《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授予的专利仅有135件。

——《制度构建与社会变迁——近代中国专利立法论》姚秀兰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24年英国《专利法》相较于先前特许制度的进步性,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颁布《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专利法实施效果不同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出现了“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方式,集资者之间签订的契约,是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19世纪70年代,受西方有价证券及其交易的影响,上海轮船招商局成为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其发行的股票成为近代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1882年,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首开了中国有组织的华商证券市场的先河。1895年以后,随着一大批近代企业和银行的创立,华商股票的发行量大幅度增加。近代中国的证券交易,缺乏相应的规范交易规则,成交的价格往往视外商证券行情而定,投机现象明显。

——据《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研究》等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是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溃。因此,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

——摘编自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兴起的历史背景,简要评价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2021-06-2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下表是“百年张裕”1892~1915年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份发展大事
1892年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
1912年孙中山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
1915年在北京政府组织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A.北洋政府对张裕产品享誉世界起了一定作用
B.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
C.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D.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2019-09-25更新 | 516次组卷 | 26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19年高三上期补习班强化训练历史试题(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限关”的同时,明朝中后期、清朝中前期,政府为应对海陆边境贸易需求,采取了相对积极的政策。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北部长城一带至辽东地区,形成经济繁荣、华夷杂处的边境社会。为应对这一情况,明朝政府于1558年解禁了山东半岛至辽东半岛的海上航路;1567年松弛海禁,允许漳州府月港的民间海外贸易;1570年以降,在北部和东北地区的大同、张家口、开原、抚顺等地相继开放“互市”,最终形成内地—边境——朝鲜——日本——东南亚的庞大贸易网络。在相继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之后,清朝于1684年开海,施行积极的海外贸易政策。1727年重开南洋,此后东洋和南洋贸易一直持续至清末。18世纪的广州成为环球海上航路的重要中转港。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材料二   1   进口商品数据表(1913-1936年)   单位:%

品种
1913191619201925192819311936
牲畜
0.1***0.1**
饮料和食物总数
18.122.511.523.322.522.611
未制成3.671.17.16.110.84.8
已制成14.515.510.416.216.411.86.2

原料

5.37.79.315.413.921.713.4
半制成品
26.726.230.721.820.119.722.3
制成品
40.440.54738.141.934.444.2
其他**
9.43.11.51.41.51.69.1
合计
100100100100100100100

注:*不足0.05%,**1917年前主要是鸦片,其后主要是军火。

资料   来源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第45

2   出口商品数据表(1913-1936年)   单位:%

品种
1913191619201025192819311936
牲畜
1.701.1010.50.40.7*
饮料和食物总数
17.4016.9020.613.915.71524.7
未制成4.102.408.94.55.14.3**
已制成13.3014.5011.79.410.610.7**
原料
29.1024.7023.931.335.437.735.8
半制成品
38.7043.2037.538.934.832.523.2
制成品
12.2011.0014.613.813.313.616.3
其他
0.903.102.41.60.40.50
合计
100100100100100100100

注:*已经包括在其他类别中,**未分列。

资料来源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第45

——摘编自董智永《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和清朝中前期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3—1936年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展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6 . 一定时期的政治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文化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的一段话我们耳熟能详:“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可以说,宋人以超脱的奇思妙想和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将日复一日的生产生活故事,织出“科技味儿”,达到了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高峰。

——摘编自曾福泉、何冬健《古代科技发展的璀璨明珠》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追求工业化、现代化的再一次实践,而且是较前面成功的一次实践。它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之久并已日趋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辛亥革命对现代化起的另一重要作用,表现在对经济现代化的政策推动上。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了若干维护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方针……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大大超过了晚清几十年的总和……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思想的启蒙和观念的现代化。

——摘编自徐业滨、秦慧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循环经济》

材料三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摘编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印刷术、指南针在宋朝的发展表现,并写出北宋沈括记载和总结当时许多科技成果的著作名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并指出1915年在“思想的启蒙”方面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并分别写出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3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国民革命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   ②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战
③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④群众性反帝爱图斗争的推动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2021-02-0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发展大事件

1915年,荣宗敬、荣德生在上海创办申新纺织无限厂,并获得较大发展。

1921年,合组成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荣宗敬为总经理。

1931年,该公司扩展为9家厂。

1933年,申新上海各厂存纱达7万件,产品大量积压。

1936年,申新转亏为盈。

1938年起,日军用"委托经营"方式对上海沦陷区申新各厂实行"军管理"。唯有二厂、九厂在公共租界内,不仅得以继续经营,而且因需求扩大,获得很大发展。

1946年底,上海申新各厂账面盈利达152.05万元。解放前期,上海各厂已濒临瘫痪。

1951年,成立上海申新纺织厂管理委员会。

1954年,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设立上海申新棉纺织印染厂股份有限公司。

1955年,上海申新棉纺织印染厂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公私合营。


据此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申新纺织厂获得较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上海申新棉纺织印染厂股份有限公司公私合营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民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比简图


——据陈旭麓等《中国近代史词典》

材料二   大致从1921年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势头开始下降,棉纺织业是首先受到打击的产业。欧洲各国经济恢复后,不再进口日本、中国、印度的产品。受到打击的日本棉纺织业将大量纺织机器运往中国,并将原计划输往欧洲的纺织品,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几年前新建的纺织厂设备简陋、资金薄弱、管理不善,处于竞争和还贷的双重压力之下,1923年后,52家纺织厂停工、出售或被接管。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势头下降的原因。
10 .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效。
(3)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