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短暂的春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24年英国的《专利法》是在对先前特许制度进行重大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判定国王特许在本国经营“任何东西的买、卖、制作或使用的”独占权,均属无效,只有新发明、印刷及某些军用品制造的专利权不在此限。它将专利授予的对象由原来的城市、贸易公司、贵族大臣转向了个体的发明人;重心由原来的垄断市场的销售专利、产品专利转向现代专利主体的技术专利。17世纪后期,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尤为重要的是,1624年《专利法》是英国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律保障。“如果资本主义有灵魂,那么这个灵魂就是合法的所有权制度。”这份文件使原有模糊的科学技术产权有了同其他产权一样的明确归属,尽管有些简单、粗糙,但若无此专利法,“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论英国1624年<专利法>的产生及其意义》魏建国

材料二   1912年,民国政府设立了主管工业专利的专门机构即工商部工务司,办理工业品发明及特许事项,并于同年12月颁布实施《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章程规定,经过工商部考验合格后属于发明的,分等级授予5年以内的专利权;属于改良的,给予名誉上的褒奖。同时废除了晚清浓厚封建色彩的封官奖爵的奖励措施。基于当时工业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国计民生的考虑和对我国专利事务被西方列强以治外法权干涉或我国市场被外国专利产品垄断等现象的担忧,《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只保护称得上发明的产品,不保护制造方法,并且授予专利的对象仅限于发明和改良的工艺品,食品和医药品不予专利。同时,明文禁止外国人在我国申请专利。据统计,在1930年以前,依照《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授予的专利仅有135件。

——《制度构建与社会变迁——近代中国专利立法论》姚秀兰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24年英国《专利法》相较于先前特许制度的进步性,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颁布《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专利法实施效果不同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构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历史概念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及条件;②历史事件的内容及其发展演变过程;③历史事件的结果及其影响。

请你结合历史概念的相关要素,从下列历史口号中任选—个,进行历史概念表述。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实业救国

(3)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4)打土豪,分田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是“百年张裕”在1892—1917年间的部分发展大事。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
B.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C.北洋政府的鼓励扶植政策使其产品享誉世界
D.酿酒业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阻挡和压榨中国民族工业的无疑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商品倾销,但这种状况在一战期间有了缓和的机会,“实业救国”思潮也在此时迅速崛起,同时也出现了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群众性抵制洋货运动,使得外国商品在中国国内市场上严重滞销。民国初年,中国工业产品的增加,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要满足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如面粉业和冶铁业,由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发展得较快,纺织业由于进口的减少也得到较快发展。但一战结束后不久,面粉进出口马上转为入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在这期间,纺织业由战前的231家增至1920年的475家;而冶炼业由战前的8家增至20家。另外,列强仍然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来控制整个中国的工业。如纺织业和采煤业,到1919年,外国资本仍然控制着近60%的布机和75.6%的机械采煤。

——摘编自吴才军《简析20世纪初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春天”短暂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认为苏联的经验对新中国有示范意义,只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依靠内部积累迅速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必要的装备,使现代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才能加快推进新中国的工业化。国家制定的“二五”计划中指出,中国工业化建设在继续以重工业为中心,加快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加强工业布局调整的同时,对国家急需的科学技术领域进行部署,集中力量发展航空、电子、船舶、兵器、核能、航天等系列新兴工业。

——摘编自孙星《论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不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

材料一 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运动内容的实效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
1895-1914534697196280000
1914-191946390801116103153

(注:南办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实质并运用两方面的史实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开动了近代化”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95年至1919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两类企业发展情况,并分析商办企业发展的原因。
2021-02-0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912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紧俏,荣氏兄弟获得厚利,1918年面粉厂扩大到10家,每日产量可达到惊人的42万袋。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
C.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D.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无限制地滥发纸钞,导致通货膨胀,钞币贬值。到洪武末年,商贾做买卖皆以金银定价,不用纸钞。在民间白银货币化的推动之下,到万历年间,政府最终承认白银货币的合法地位,形成白银作为主币的货币形态。

白银货币化推动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白银货币化,将社会各阶层都卷入到市场之中。赋役的货币化,使农民把收获的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以换取白银向官府交纳。匠户以银代役,使工匠获得独立经营手工业的条件,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大批输往海外,产自日本和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促进了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摘编自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

材料二   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表。


材料三   传统儒家思想“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晚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开始有人对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提出了质疑与抨击,将“利”视作“时之大义”。维新运动中,讲功利以求富强的呼吁,在当时的报刊上也屡屡可见。19世纪末,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攫取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既加剧了民族危机,也损害了商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商人主张“自行筹办,则保路权以保国权,亦即以保利权”。收回利权运动广泛展开。五四运动期间,商人也掀起抵制日货高潮。

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新式商人的义利观又发生了变化且与西方商人更为接近。他们认为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义务与权利。财富被视为名誉和地位的象征,利润更是成功的唯一标志。

——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义利观的发展演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说明18、19世纪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国商界“义利观”演变的历史过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5-2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在线学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汉冶萍公司作为中国最早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组成的。可该企业仅民国5至8年有盈余,其他时间都是亏损;至民国11年,汉阳铁厂不堪亏损停工;至民国14年,大冶炼铁厂也停工。结合所学分析判断此企业出现盈亏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A.盈:欧战爆发,钢铁价涨;亏:不平等条约束缚,关税不自主
B.盈:机器进口,设备新颖;亏:钢铁官营,腐败严重质量低下
C.盈:设实业部,大力补贴;亏:军阀混战,国内钢铁需求下降
D.盈:政府支持,实业救国;亏:列强卷土重来,加紧资本输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制盐是一种力役,灶户必须生产食盐,而非灶户人群不得制盐。因此,泉州盐场地区以制盐为主,农业次之,商业行为尚少。明中后期,随着盐课折米、折银,泉州盐课与食盐脱离关系,福建运司系统减弱对灶户的人身控制,制盐从力役演变成较为纯粹的经济行为。盐场地方人户可较为自由地选择谋生方式、致富手段,他们利用泉州濒海滩涂、优良港湾、近海航道等各种优势资源发展经济,促进盐场地区盐业、商业、农业、手工业及近海养殖业齐头并进。

——摘编自叶锦花《明代灶户制度变革与区域经济变迁——以福建泉州盐场地区为例》

材料二  清末民初,淮南煎盐的成本要高于晒盐14-16倍之多,每副盐灶须配置十亩甚至数百亩草地,广大盐民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形式谋求生存,盐商也伺机寻求更高利润的生财之道。1914年张謇出任农林工商总长,一年之内颁布了4部条例,鼓励废灶兴垦。他利用个人声誉领衔成立“农垦银行团”,组织几十家股东成立了大丰盐垦股份公司。巨大的原棉需求导致1915年“废灶兴垦”的热潮在淮南盐区全面铺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到1937年,淮南垦区有集镇25个,轧花厂6个,纺织厂2个,榨油厂5个,诊所10个,合作社10个,小学54所,中学2所,雨量测候所10个。

——据林刚《张謇与中国特色的早期现代化道路——对淮南盐垦事业的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泉州和淮南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变化,分别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泉州和淮南地区经济转型在性质上的不同.
(3)并分别评析政府在转型中所起的作用。
10 . 民族资本主义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如下示意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类型1952年1956年
共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52.2%
合作社经济19.1%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5%
私人经济资本主
义经济
6.9%不足1%
个体经济71.8%7.1%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F1可能是哪些国内国际因素?F2的阻力最有可能来自于哪一侵华势力。

(2)材料二中欧美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1929年能坚持下去的主要内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1956年民族资本主义比重不足1%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该变化具体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