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货币与金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起源于商朝。从春秋晚期到战国,出现了青铜刀币。铜铸币广泛流通,有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黄金按重量使用,是称量货币,铜钱按枚使用,由于币面有“半两”二字,史称半两钱。汉代时,汉武帝对钱币进行了改革,统一铸币权和全国统一使用五铢钱。621年,唐朝开始铸造新币,名“开元通宝”。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两宋的货币,仍以铜钱铁钱兼用,白银亦渐受重视,同时产生了纸币。最早的纸币叫“交子”,起初在民间使用,由16位四川富商以信用担保作为货币流通。后因富商经营失败,交子无法兑现,改由官方办理。元代主要流通纸币,政府印行“中统元宝交钞”,纸币的发行权完全属于政府。明初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货币,但受到统治者的限制,正德年间受到官方认可,嘉靖以后普遍流通。清朝光绪年间,从英国买进压钱的机器,开始用机器钢模压钱,从此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用范铸钱的历史。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直到19世纪中期为止,中国长期保持的出口顺差主要是通过外国人用白银偿付来解决的。然而,中国对白银的吸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明朝政府抛弃了元朝乃至更早的宋朝部分使用纸币的政策。这是因为在发生危机时,滥印纸币总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后果。明朝政府先是停止了纸币的印制,接着又停止了纸币的使用,从而完全使用铜钱和银锭。另外,货币税收的份额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完全用白银交纳的“一条鞭”法的税制。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三
郑观应提出了“漏卮(白银外流)在洋货”的观点,指出“一则曰鸦片每年乡耗银三千三百万两,一则曰棉纱、棉布两种每年约共耗银五千三百万两。……此外又有杂货约共耗银三千五百万”。主张学习日本“效法泰西力求振作,凡外来货物悉令地方官极力讲求招商集股,设局制造”,“初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欲挽权利,以塞漏卮。”
——施正康《困惑与诱惑一一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投资理念与实践》
材料四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命。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币制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曾说:“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摘编自王巍《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等
材料五
1999年11月15日,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入世”问题达成协议。在中国银行业的开放问题上,中美协议具体规定:银行、保险、电信领域的美国公司可以得到新的市场准入;加入WTO、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两年后,可向国内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进入中国五年后,可从事零售银行业务;在获准经营的地域内,外国银行同中国银行一样享有开展业务的权利,即享受国民待遇;五年内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设立分支机构。
——庄芮《世贸组织规则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货币变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晚清“漏卮”现象的根本原因,概括郑观应的“商战”主张。
(4)根据材料四,指出法币改革的目的。如何理解“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5)阅读材料五,归纳中国银行业开放的特点   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2016-11-27更新 | 2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染坊》是部有名的电视剧,描绘了近代民工业曲折的发展历程。剧情概括如下:

清末民初,穷苦人家出身的陈寿亭凭着自身的努力,走上了工业印染之路。随着工厂的发展,陈寿亭从日本购买先进的机器,使得大华成为青岛著名的印染厂。五四运动爆发后,陈寿亭拿出积压的四十匹窄幅布,让学生做成游行的横幅,既支持了爱国运动又为自己作了广告。大华染厂及飞虎牌染色布名震岛城。“九一八事变”后,面对东三省被占领后的时局,陈寿亭心存忧虑,感到山河破碎。随着日本侵华意图渐渐暴露,日本商人藤井急于得到陈寿亭的工厂。经过几番较量,藤井最后以高出实价一倍的价格买走陈寿亭的大华染厂。“七七事变”后,济南各界把韩复榘看成了济南的救星,希望他能凭借黄河天险,挡住日本人。陈寿亭生日宴会时,韩复榘弃城逃跑,陈寿亭对这个政府彻底失望,吐血而亡。


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从剧情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剧情及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19-05-27更新 | 233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农业生产上,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发展,这都使农作物产量呈现出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和产量提高增加了公社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下降,以至公田荒芜不治。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由此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禾丰造纸厂是我国最早的民族造纸企业之一。1937年11月禾丰造纸厂被日本侵华部队占领,而后又被日本“三岛制纸株式会社”强占。抗战胜利后,禾丰又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过来,但一直不景气,处境奄奄一息。1948年,禾丰账面资金一度膨胀到480亿元,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8年,禾丰账面资金一度膨胀到480亿元,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居,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中国选择了“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的主要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