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据统计,四川地区在1937年前仅有工厂100家,1940年8月为847家,1942年为1153家,1944年为2071家。这一时期四川地区工厂的发展(     
A.源于阶级矛盾激化所导致的内乱B.与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直接相关
C.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工业布局D.是战时经济的产物且带有偶然性
2 . 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年是英国,1911~1927年是日本,1927~1949年是美国,1949~1960年是苏联。对上述变化理解最全面的是(     
A.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B.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
C.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D.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2023-01-07更新 | 3985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全国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虽基础薄弱,但是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工业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江海沿岸及铁路沿线。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集中全人力、物力、财力抗战,将东部工业大规模迁至西南、西北等地。民族业的内迁
A.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的布局B.减缓了日本经济侵略中国的步伐
C.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D.促使民族工业产业结构趋于平衡
4 .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休假制”。1940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八小时工作制还难于普遍推行,在某些生产部门还须允许十小时工作制。其他生产部门,则应随情形规定时间”。这一调整
A.调动了工人阶级劳动热情B.保障了民族工业生产发展
C.加剧了劳资双方经济矛盾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需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统计,截至1936年年底,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工业只占全国工业资本总数的4.21%,工人数只占全国产业工人总数的0.79%。从1938年到1943年,这些地区的民族工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新设立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多。这一变化
A.说明支撑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得到充实
B.表明国民政府为抗日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
C.客观上受益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反映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略方针发生变化
6 . 国民政府早在1935年就确定将以四川为中心的大西南作为抗战后方基地,抗战爆发后于1937年10月30日决定迁都重庆。到1939年年底,国民政府共搬迁工厂410家,搬运机器及原料63769吨到后方。国民政府的这些做法
A.是国民党消极抗战的产物B.增强了中国持久抗战的能力
C.打击了官僚资本主义企业D.推动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统计,至1943年上半年,大后方工厂总数较战前增加15倍,资本总额增加72倍。从分布上看,川渝占44%,湘桂占21.11%,陕甘占13.93%,云贵占5.8%,青、宁更是从无到有。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B.官僚资本垄断地位强化
C.工业发展适应战时需要D.大后方重工业发展迅速
8 . 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连港以进口砂糖、面粉、纤维制品等物资为主,出口豆制品、煤炭、生铁等物资。从30年代中后期开始,五金机械类(包括石油)等生产器材的进口急剧上升,针对英美等国的物资出口出现明显萎缩。其主要原因是
A.英美等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东北成为日本战争物资供给基地D.洋货受到东北传统农业经济抵制
2021-05-22更新 | 1089次组卷 | 15卷引用:四川省天府名校2021届高三5月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以下记载出自1949年浙江大学教授夏承焘的日记:

据此可以推知国统区
A.社会秩序异常混乱B.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C.四大家族疯狂掠夺D.国民政府失去民心
10 . 下面是1940年5月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制的重庆基要商品趸售物价指数表(该表指数以1937年1~6月为100)。这可用来说明
商品种类食物类(大米、小麦、副食品)纤维类(棉纱、布匹)金属类(钢、电线)
指数2484911238
A.民族危机下民族工业发展迅速B.物价变动影响了民族企业发展
C.抗战时期牺牲农业来保障工业D.工业布局失衡局面得到了改善
2021-04-25更新 | 251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