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据统计,四川地区在1937年前仅有工厂100家,1940年8月为847家,1942年为1153家,1944年为2071家。这一时期四川地区工厂的发展(     
A.源于阶级矛盾激化所导致的内乱B.与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直接相关
C.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工业布局D.是战时经济的产物且带有偶然性
2 . 全面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海工业在炮火中艰难向西南大规模迁移,包括机械、化学、电器、钢铁、纺织工业等。内迁工厂在1938至1940年间的生产总值达14586万元,平均每厂内迁后产值累计为473568元。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是
A.使得国民党政府不再消极抗战B.为抗战胜利提供精神和物质保障
C.迫使日本取消了以华治华策略D.保证近代工业体系的独立与完整
2022-05-23更新 | 291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西安西港花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图示为中国100元法币购买力,据此图可知(   )
A.中国金融市场受到了世界市场的冲击B.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公信力最低
C.表明了美国一直大力扶植国民党政府D.反映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4 . 据统计,截至1936年年底,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工业只占全国工业资本总数的4.21%,工人数只占全国产业工人总数的0.79%。从1938年到1943年,这些地区的民族工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新设立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多。这一变化
A.说明支撑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得到充实
B.表明国民政府为抗日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
C.客观上受益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反映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略方针发生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42年9月,蒋介石制定《加强管制物价方案》,对工资、运价等进行限制,要求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实行同一价格。1943年3月,行政院颁布了《限价议价物品补充办法》,对粮、油、盐、棉、纱、布、燃料、纸张、运价、工价以外其余物品均实行统一议价。据此可知当时
A.民族工业遭遇巨大挫折B.官僚资本垄断性削弱
C.战时经济体制逐渐加强D.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
6 . 英国记者杰克·贝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写道:1948年“广东一家造纸厂,竟买进800箱票面100~2000元钞票,当作造纸原料”。此记述
A.意在配合中共的反蒋斗争B.揭示了国民党失败的根源
C.反映了当时造纸原料奇缺D.表明国统区经济走向崩溃
7 . 武汉会战后,日军对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甘肃和宁夏进行重点轰炸,各地均有重大惨案发生,“死亡100人以上或死伤500人以上的重大惨案共达86次”,其中重庆、成都和昆明等城市最为惨烈。上述史实表明
A.防御阶段抗战形势严峻B.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C.抗战大后方的地位凸显D.日军固守速战速决的战略
8 . 1948年,上海申新各厂的棉纱产量比1947年下降30%。申新厂的创始人荣德生称:“事事限制,不啻无形之桎;层层苛税,何异万民之锁链。”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统制经济体制逐步建立B.国共内战阻断市场流通
C.欧美国家扩大对华倾销D.国民政府盘剥勒索加剧
9 .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成立工矿调整委员会,向内迁民营企业发放迁移补助费,组织运输力量和沿途免验免税等,全面负责战区厂矿的内迁。据统计,至1940年底,在交战地区受政府津贴而内迁的民营工矿业单位计447家,技术工人共15000余人。厂矿内迁表明(   
A.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B.实现了工业的合理布局
C.国民政府重视西部开发D.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
2021-05-22更新 | 125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以下记载出自1949年浙江大学教授夏承焘的日记:

据此可以推知国统区
A.社会秩序异常混乱B.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C.四大家族疯狂掠夺D.国民政府失去民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