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语教育的一系列决策和改革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步,与祖国同行。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英语被认为是“帝国主义语言”,在国内形成了向俄语“一边倒”的形势。1956年英语取代了俄语的地位,开始了英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1964年,国家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除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外,对其他语种发展也给予了相应指导。自从1978年英语首次成为高考科目后全民掀起了学英语的大热潮,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

——摘编自王定华《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的发展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语教育语种不断变化的原因。
2 .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一一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吉林省委书记提出“用深圳模式谋划珲春工作,把珲春打造成为吉林省第三经济增长极”。他可能仿照深圳的模式应该是
A.外资企业税费全部免除B.外资可享受一些优惠条件
C.完全剔除第一产业D.以发展金融服务业为主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0- -1956 年,来华留学生1891人,来自世界19个国家,其中主要来自社会主义国家。1957-1965 年,来华留学生5368人,来自世界69个国家,美国、瑞典、西班牙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实现了零的突破,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留学生人数由40多人增长到300多人,汉语是这些来华留学生的首选课程。为了促进来华留学生事业的发展,中央政府相继颁布了《各人民民主国家来华留学生暂行管理办法(草案)》《各国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注意事项》《关于接收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来我国学习的修改意见》等文件,给予来华留学生减免学费、发放奖学金以及生活补助等政策。

----摘编自张玉永《建国后来华 留学生政策研究》

材料二1978 在华留学生为1900人,全部享受政府奖学金。2006年一年中来华留学生162695人,其中自费留学生125783人,日本和韩国学生是来华留学的主力军。来华留学的学生层次不仅包括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也包括短期进修生,他们选择就读的高校以及专业更加多元与丰富。来华留学生事业的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表现,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结果。1992 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扩大了高校办学的自主权,激发了高校招收留学生的积极性。1998 年国家又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的通知》规范了自费留学生的管理。此外,我国还通过建立“中国文化研究奖学金”、“优秀生奖学金”等奖学金制度和奖学金年度评审制度,鼓励和吸引高层次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并提高奖学金的使用效益。

-----摘编自郑向荣《建国六十年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及其发展因素分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1965 年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来华留学生的变化及其背景。
2020-04-21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80年,深圳允许内地乃至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保工期、造价、质量的工程大包干等办法。结果在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中出现了三天一层楼的现象,成为深圳速度的标志。可见,深圳特区的基建
A.揭开改革开放序幕B.探索引入市场机制
C.带动内地同步发展D.开创引进外资先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78年底邓小平担任领导职务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斗争口号让位于“四个现代化”(即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的提法。改革时代的政策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就像一座大坝突然决口,毛泽东推行的知识无用论、排外思想、意识形态的狂热与平均主义同时被政策和新规划的大潮一扫而空。短短几年间,中国人的生活步调大为改观。

——摘选自《费正清中国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注:费正清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作为一名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的把握始终是站在他者的立场。有些观点反映其西方学者的局限性。)

请运用中国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相关历史叙述进行探讨。(说明:可通过修改、完善,形成新的历史叙述;也可从中提炼观点,进行评析。要求立场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18-06-0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5月)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

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受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材料二   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据2012年的外资企业联合年检,占中国企业总数量3%左右的外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的25%,创造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20%。另一方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和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嫦娥奔月”的神话,寄托了人类向往太空的精神幻想。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2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1920年,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一书中提出了修建三峡水利、建设高原铁路系统等宏伟设想,描绘了一幅“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以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的远景。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逐步实现这个目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你对“中国梦”的看法。

(要求:针对问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7-04-18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下学期阶段性练习(4.11)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8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措施
A.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
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C.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2016-11-27更新 | 281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5届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