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4 道试题
1 . 贫困问题及其治理。

材料一   1948年英国颁布《国民救助法》,标志着社会救助制度正式建立。其中规定,各种社会救助工作均由国民救助局统一管理,用于对贫穷的个人所提供的救助支出、地方政府所提供的住所和其他服务、以及与国民救助制度相关的其他支出,均由议会批准的拨款承担。后来,工党和保守党都逐渐认识到:普济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是对财源的浪费。《1966年社会保障法》谋求以补充补贴代替国民救助,以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制度的作用,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1973年社会保障法》于1976年生效,规定失业者依靠失业保险金和补充补贴来解决生活困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贫困治理取得长足发展,贫困治理成就举世瞩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这些文件是各个时期反贫困工作的指导性文件。1949~1977年中国典型扶贫开发政策文本的相关关键词,词频搜索结果如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英国“社会救助”的核心措施并说明该措施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并指出中英采取措施不同的主要原因。
2020-09-1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   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材料二中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2020-09-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泰宁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府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1)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生产目的有何不同?

材料二   英国的自然科学在工业革命前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法国的应用科学无疑领先于英国。为什么法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远低于英国呢?事实是,工业革命也产生于其他原因。某些(最为重要)是经济方面,其他是社会方面的。由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实现了政治稳定。18世纪英国人口飞速增长,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收税公路和海岸运输发展,加强了国内市场的统一,促进了不同地区更为专业化的分工。最后,尚无一个国家有军事力量向18世纪英国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发起挑战。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有利因素。

材料三   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说明文昌当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材料四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4)根据材料四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材料五   (“一五”计划)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此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摘自《剑桥中国史》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一五”计划与前苏联的“一五”计划在内容上的相同点。
2020-09-0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1930年各国对华贸易总量比重(单位:%)


——据陈争平《1895—1930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等

材料二   建国初期中国对外贸易重心转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瑞典、丹麦、瑞士、芬兰于1950年与新中国政府建立了外交和贸易关系。1960年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东欧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由1957年的61.3%下降至1965年的14.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33.4%,包括日本、西欧在内的西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升至41.0%。

——摘编自彭波《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历程、成就、贡献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31年外国对华贸易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至60年代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其成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现代中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增加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人口增长最多的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17241851年间人口增加7700万人,而耕地垦辟仅1100万亩。实际上,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所生产的粮食,不过占整个粮食生产的20%。粮食生产的80%是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加大劳动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获得的。大量的劳动投入固然意味着人均粮食产量的降低,但在人口急剧翻番的几个世纪里,毕竟基本解决了粮食生产的重大问题。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由于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急剧扩大了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而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增加粮食生产和提高粮食商品率的能力有限,1953年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2月初开始全国城乡(除台湾、西藏外)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此前后,中共中央作出计划收购油料、食油计划供应的决定,1954年实行棉花计划收购和棉布的计划收购与凭票供应。

——摘自杨先才《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粮食生产问题得以解决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3年中共中央解决解决粮食供应问题的主要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020-08-2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81920美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时间平均年增长概况简介
1868—1880近40%1880年美国完成工业革命,钢铁产量从美国内战(1861—1865年)后的2万吨激增至127万吨。
1881—192010%20世纪初,第一次并购浪潮造就了控制美国65%钢铁产量的美国钢铁公司。

——根据李拥军《美国钢铁工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等整理

材料二1952年,在党中央“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建设鞍钢”的号召下,一支5万多人的基建大军以及号称“五百罗汉”的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集结鞍钢,迅速投入“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建设。“一五”期间,鞍钢先后恢复了第一、第二炼钢厂,新建了第三炼钢厂,1957年,鞍钢钢产量达到291.2万吨,生铁338.1万吨,钢材191.8万吨。除了鞍钢、武钢和包钢外,富拉尔基特钢于195710月建成设产。“一五”期间,中国钢产量从1952年的135万吨增加到1957年的535万吨。钢种从只能生产170多种发展到370多种;规格从旧中国的100多种增加到1957年的4000余种。过去无法生产的钢轨、无缝钢管、大型钢材、以及高级合金钢材等,到1957年都能生产,钢材自给率从5%提高到86%

——摘编自余扬斌《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钢铁工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8—1920年美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建国初期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0-08-2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列材料摘自电视剧《暴风骤雨》《平凡的世界》和《大浦东》剧情片段

①(东北松花江畔一个小村子叫元茂屯)警察署实际上是日军的一座物资中转站,抗联的任务就是拿下这座中转站。抗联的魏队长连夜带着大家潜藏在警署不远的小山丘上,刘胜便是奉命前去侦查消息的。刘胜归队后,向魏队长他们详细地讲解了警署的情况,魏队长做了周密地兵力部署。

——摘自《暴风骤雨》第一集

②萧队长和秋兰商量批斗杜善人家的事情,萧队长觉得杜善人没有血债,可以先不批斗他,直接进行土改。秋兰关心秋草将来的际遇。萧队长告诉秋兰,元茂屯因为批斗地主不够狠,屡次遭到上级的批评。秋兰见状很是为难。

——摘自《暴风骤雨》第44

③最让少平感动的是告别时,润叶留给少平的钱和粮票;最重要的是,润叶让少平捎句话给他哥少安。

——摘自《平凡的世界》第一集

④对于企业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徐敬之不主张上海发展的太快,赵国平和他的观点截然相反,两人就此展开了辩论。散会后,医药厂的厂长找到了徐敬之,请他为医药厂改制的问题指条明路。徐敬之劝他一定要慎重。赵国平提出,或许他们可以搞一个厂长竞选活动,这样既可以激发企业活力,也能让所有员工看到希望。

——摘自《大浦东》第三集

⑤赵国平说浦东的经济发展前途不可限量,这将会是上海经济腾飞的里程碑。赵国平邀请吴一白与自己同行,亲自去浦西与研究小组的成员一起交流。

——摘自《大浦东》第九集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有哪些史料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


材料二   斯大林说过:“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材料三   还在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延安举办的一次招待会上就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他进而谈到:“中国社会的进步将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新中国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毛泽东信心百倍地提出“准备以20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同年6月,……他对国家工业化的认识作了这样的表述:“什么叫国家基本工业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少要达到51%,或者达到60%吧!按照苏联的经验,工业的比重要达到70%才算工业化,我们现在还差42%。我国的工业化,工业比重也要达到70%。”

——《党的文献》》2010年第2期作者安建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概括英、苏两国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工业化特点与材料一、二中的哪个国家最相似?并分析形成共同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开展工业化的认识?
2020-08-2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瑞蚨祥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1)分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办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如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2)材料二中经营销售额在1912~1925年、1925~1949年分别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分别指出其原因。

材料三 1956年,瑞蚨祥公司向毛泽东主席呈写了《瑞蚨祥公司生产情况报告》,毛主席指示:“历史名字要保存,瑞蚨祥、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1985年瑞蚨祥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老字号焕发新生机;济南瑞蚨祥绸布店1988年完成销售额480万元,实现利税46万元。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3)材料三反映瑞蚨祥历经的两次重要发展机遇,分别指出发展机遇出现的原因。
(4)从瑞蚨祥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020-08-2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蓬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采取了许多措施。1895年,清廷谕令“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随后,状元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1896年,清廷通饬各省督抚“于各省会设立商务局,……各府州县设立通商公所”,1898年,《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和《矿务铁路公共章程》颁行,对发明新学新器者,给予各种奖励;同时允准民间招商集股修筑铁路及开矿等。甲午战后的短短6年中,商办企业的资本额较甲午战前的20余年增长了近4倍,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可以说是甲午战后清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材料二   仅在农商部注册登记了的,1912~1914年7月的二年半中,新开设的工矿企业即达99家,资本总额约2455万元,平均每年开设新式企业近40家,资本总额近1000万元…在1914年8月到1918年的近四年半中,新设工矿企业即377家,资本总额约11832万元,平均每年开设工矿企业达84家,资本总额超过2692万元。

——史全生《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产业革命热”》

材料三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单位:%)


注:在工农业生产方面,1953—1956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6%。

——据《中国统计年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的背景和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49~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