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 . 1953年,党中央强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体私有制,要使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党的八大前后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和“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思路。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自主地选择发展道路的尝试B.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尚未成熟
C.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原有经济体制弊端逐渐显现
3 . 在中国共产党一次重要会议的政治报告中,出现了如下关键词“关于工业化的方针”“轻、重工业的关系和建设布局”“关于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方针”“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建设”以及“加强国家法制建设的迫切性”。据此可知,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共八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4 . 某文件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重要认识,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该文件是
A.《论十大关系》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怎样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使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已经作了初步规划。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开始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材料二   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开局良好,同时在探索过程中也出现过曲折和失误,经过纠正错误总结经验的“七千人大会”,国民经济及其他各领域的调整,国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国家赖以推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和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依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历史任务说明“作了初步规划”,并概括1956年实现的“社会变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良好开端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并概括这一时期的探索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提供的有益借鉴。
2022-05-23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届高三5月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三日下午五时,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正式开幕了。我第一次出席这样庄严、隆重的大会。毛泽东同志致开幕词。第二天又听了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在“七大”会议上,还听了朱德等同志的发言,深受教益,并感到全党思想统一,认识一致,团结坚强,因而对中国革命的任务更明确,胜利的信念更加坚定。

——摘自吕正操《吕正操回忆录》

材料二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19562月开始,毛泽东用一个半月时间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这是建国以后中共中央领导人对经济建设问题进行的一次时间比较长、内容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又经过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由毛泽东归纳,后在425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报告,随后又在5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中共七大召开时的抗战形势说明这次大会所明确的“中国革命的任务”。指出这次大会实现“全党思想统一”的重要标志。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写出“报告”的名称,概括其发表前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变化,并分析该“报告”发表的重要意义。
2022-05-30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温州中学、金华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指出:“1956 年,在中国社会的变革历程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1956 年,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下列各项中,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①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②强调了在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③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深刻变革          
④明确了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 .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
A.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已宣告失败
B.中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C.中国放弃“一边倒”外交方针
D.中共已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9 .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宣布,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为达此目标,中共八大提出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设先进的工业国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争取中美关系正常化
10 . 中国共产党在某次大会上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大会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