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指出:许多干部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变,但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会议强调试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倡。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1980年11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15%;到1983年初,这一比例达到93%。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意义。
2017-08-04更新 | 1825次组卷 | 22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职工子弟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改革开放后,以农民工进城为主流的新一轮移民浪潮形成的直接动因,是农民想增加收入,改善其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但在这一直接动因的背后,还存在一系列更深刻的原因。“更深刻的原因”不包含(  )
A.市场化的推进B.工业化的发展C.城市化的加速D.物质利益的推动
4 .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原因不包括(       )
A.农村人口占全国的80%B.农民大多数非常贫困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农村有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新生的制度创新,它注定是不完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有明显的传统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痕迹,而这些东西对于一个有过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对于现代农业生产具有根深蒂固的深远影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飞跃,必然要求在承包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一创新要继续保持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同时,实现经营权的平稳和适度集中,维护好集体所有制。

——吴江张艳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

材料二   1984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承包期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三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不变”与“变”。并说明“不变”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指出“变”的具体措施。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并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7 . 材料一 中国城镇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从古代型向近代型转换,明代是一个关键性的变革过程。明代城镇的勃兴,始于15世纪中叶以后的成、弘年间,全盛于16世纪初至17世纪初的嘉、隆、万年间。……城镇数量最多、最密集,工商业最发达的是苏州、杭州、嘉兴、湖州等地……地区集中于东南沿海以及江北运河沿岸。
——摘编自林金树《晚清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材料二 1790年(美国)拥有8 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5.5%。……到1920年有5 020万人居住在2 722个城市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9%。
——摘编自杨荣《工业革命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设市城市从193个发展到655个,建制镇从213个发展到9 369个,城镇人口达5.9亿,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城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推动美国城市发展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环境、经济政策、思想氛围等方面分析材料三中所述现象的原因。
2016-12-12更新 | 8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8 . 新中国各个阶段,农业发展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条农业生产合作社(本章程所说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是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劳动农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组织。
第二条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1956年6月)


材料二民工队来买菜的人说,村里的红薯已经吃光了,刘引芝的父亲死了。肿病——劳动过度,营养不良。缝纫室的哥嫂同时死亡,也是肿病。1959年旱灾,1960年春夏,该还有多少人死亡呢?(1959年11月4日)。
劳动队真是天堂。徐从周的孩子在这里吃了晚早二顿稀饭,欢喜得不得了。徐从周是在避难所里。我对他说,现若他仍在农村,目击心伤,如何过去?(1959年11月4日)

                                                                              ——顾准《商城日记》节选


材料三18个“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的1978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仅仅22元,第二年跃升为400元,一举脱贫,从此与温饱相伴。从那以后,小岗村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1993年约为1100元。……性格开朗的关友江对记者说起了顺口溜:“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

——《今日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廿年没过富裕坎》(1经济参考报)


(1)据材料一,概括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特点,并分析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积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该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78年后,农民迅速实现温饱的主要途径。为加快农村“富裕”,还有哪些措施可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