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明以来,乡绅自治成为中国农村基层管理的典型模式。这种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自晚清以来开始遭受冲击。晚清民国农村政治的治乱循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农村政治的重建而终结。1950年开始,国家对传统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进行有计划的改造。1954年的宪法明确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合法性与正当性。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始于农村土地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农村社会权力的重组,标志着国家政权完整“嵌入”到农村社会。通过公社、大队、生产队的人民公社制度,国家权力史无前例地延伸到了每一家农户,农民与国家建立了从未有过的紧密联系。但是,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的社会管理没能解决农村社会的发展问题,甚至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其变革也系势所必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和政治领域双重的农村改革导致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的重建。

——摘编自戴利朝《20世纪以来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材料二   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

——201938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说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的重建”。
2021-12-29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2月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8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农副产品的购销中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1983年开始,中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产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文件,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蚕茧、糖料等大宗农副产品继续由国家定价,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简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
(2)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2021-06-09更新 | 4241次组卷 | 37卷引用:2021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

3 . 材料   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提出,土地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由公社所有制转变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主要归生产队所有。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进一步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生产队所有的土地,不经过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占用。对生产队的生产工作、财务管理工作和分配工作,进行正确的指导、检查和督促,帮助它们改善经营管理;领导兴办和管理全大队范围的或者几个生产队共同的水利建设和其他农田基本建设;根据生产的需要,按照自愿互利和等价交换的原则,组织各生产队之间必要的协作;管好、用好大队所有的大型中型农业机具和运输工具。

——摘编自谢迪斌《20世纪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特征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地产权制度。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个人生命口述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更在于每一个社会化的生命个体都是历史与社会、时间与空间的结点。以下是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村民口述史的节选:

受访者:武继龙,1947年生,曾担任生产队队长

我十二三岁就开始过集体生活,16岁参加劳动算半个劳力,当时给5工分。

1962年,枣树大部分归集体所有。如果个人原先有枣树,那就留下两棵,剩下的归集体;如果原先没有,就将收归集体的枣树分两棵出来留给个人。这是为了让个人生活能有保障。

受访者:武买保,1955年出生,曾任村小学教师、村委会主任

1981年土地就承包给个人了,那是我们泥河沟重要的一年。在那之前都是集体经济,打的粮食按照人口还有工分分着吃。

2000年由乡政府推荐,通过佳县人民代表大会我当选为榆林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期五年。那时我是村长,1998年7月12日在戏台上通过选举成为村委会主任,2001年8月卸任。

受访者:武小斌,1982年出生,2015年任村委会副主任

泥河沟主要的变化就是从2014年开始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的变化,思想上转变挺快的。来的人多了,泥河沟接触到外面的人也多了。

——摘编自孙庆忠《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

(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口述史的史料价值。

2021-01-12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中国历代粮食亩产和人均占有原粮情况

朝代战国晚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中前期(鸦片战争前)
亩产(市斤/亩)216264281334309338343367
人均占有原粮(市斤)921963112412561159/1118628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0477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61223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397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86342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机械化程度持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其中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产量持续位居世界第一。回首7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65789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2年的18万千瓦提高至2018年的10亿千瓦,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扩大到2018年的6810万公顷,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沧桑巨变七十载民族复兴铸辉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代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
6 . 农村发展,是衡量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农民记忆,是乡土中国迈向现代中国的真实“手稿”。下面材料出自一位农民的日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81年10月23日

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当晚,本组人员聚饮。

1985年5月10日

本村许多青年到城市里打工,有的去禹城市棉纺厂,有的去平原县造纸厂,有的还去了深圳等南方沿海城市,那里有许多外国企业。听说技术很先进。有的回乡里,学人家自己办企业了。我也想出去闯闯。

1992年12月3日

孩子表哥从国营企业回家,说现在工厂叫公司了,厂长叫董事长,还入股分红。

1999年4月17日

早上8点,到禹城农机大世界,我花5800元,买一台18马力大轮新湖牌拖拉机。11点就到家了,别人见了,投来羡慕的眼光。

2005年12月22日

县里开人代会,电视直播,王县长承诺免费放电影、办图书馆等八件事。件件暖心。

2006年1月1日

国家对咱农民格外照顾,就连农业税都不交了,老百姓敲锣打鼓放鞭炮。

——摘编自:人民日报《农民日记见证乡村变迁(我的亲历)》


(1)指出日记中反映的农民身上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基于以上分析,谈谈你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项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史实与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密切相关?文中的“这项制度”指的是什公?该制度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直接效果?
(2)材料二中的中共十四大召开于何时?为什么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改革进入到了新阶段?
2019-12-26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19-2020年高二合格性考试历史模拟试题5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今以来,农村经济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我国兼业农户形成并得以相当程度发展的时期。农户兼业的主要形式是兼营家庭手工业,其所从事的生产项目颇为多,产品多以为城乡市场提供日用品为主。其中,最多和最重要的是棉布和棉纱、其次还有丝、学麻布、第席、蒲席等。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广州府志)记载:广东东莞县西南乡间农家“田事之余”“则据莞为席,麦为笠,穿线为伞”。

——摘编自刘小京《略析明清时期的兼业农户》

材料二 近代中国土地兼并不断加剧,各种剥削日益严重,导致无地农户增多。许多农民在难以生存的情形下,走上背井离乡、出外谋生的道略。据1933年21县有报告资料的县份统计,离村农户均占该县农户总数的4.8%,高者达12.2%。农民离村者,或到本区别村充当佃农雇工,或奔向边垦区,或挤进域市,更有漂洋过海去谋生的。

——摘编自张福记、陆远权《近代中国乡村危机简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民兼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乡村危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材料三 从1985年开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开始选择种植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和发展养殖业,或者跑运输、当小商小贩、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农户已不再把改善生计寄希望于种粮、卖粮,而是寄希望于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因而粮食生产收入减少,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更多收入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与新时期农户兼业的不同,并说明新时期农户兼业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广宗县(隶属河北省邢台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隶属四川省)海城县(今海城市,隶属辽宁省)三地地方志的摘编。

《广宗县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志》《海城县志》
1937年11月,在中共冀南特委直接领导下,在广宗、南宫、巨鹿交界地带组建冀南抗日联军。1939年,各族青年应征入伍,仅茂县一次就入伍56人,地方成立抗日防空监视所、联防兵团。1939年6月初,“海城”“大新”“辽东”窑业工人罢工。
1949年10月4日,城内群众隆重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若尔盖卓藏寺活佛卓仓藏派代表前往甘肃岷县欢迎解放军,12月南坪、汶川和平解放。1949年10月1日,海城县广大干部群众集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9月,对棉花和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开始发放棉布票。1954年,茂县坪头村试办前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此为自治区第一个农业合作社。1955年7月1日,海城东和盛、东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合并为一厂,名为公私合营海城东和缸窑厂。
1983年7月1日,县领导为公村万元户吕英杰劳动致富撑腰,向群众宣传允许个人购买汽车搞长途贩运。1983年,部分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1983年1月8日,中共海城县委、县政府为370多名专业户、重点户代表披红戴花,并颁发了奖状。


在材料中选取同一个时间段提取信息,自拟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9-05-2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等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冲刺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材料一   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农业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84年至1988年乡镇企业全面高速发展。1984年乡镇企业数发展到607万个,其中户办、联办企业占69%,从业人数达5208万人.1995年以后乡镇企业进入稳步发展的时期。1997年乡镇企业个数发展到2015万个,比1995年减少188万个;从业人员为13050万人,比1995年增长1.5%。1997年乡村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953亿元,净利润173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238亿。

——摘编自《20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回顾与分析》

材料二   长期以来,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格局,使农村单纯搞农业,城市搞工业,这种做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乡镇企业既接受了城市的辐射,又扩大向城市反射,开创“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对于中国的乡镇企业,英国路透社说,“中国在乡镇工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

——摘编自应佳洁《乡镇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乡镇企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
2019-12-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10月考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