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全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19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摘编自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2021-05-01更新 | 104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就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材料二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近代中国的民主发展道路中,先后经历了从“走日本人的路”,到“走美国人的路”,再到“走俄国人的路”,最后到“走自己的路”的艰难历程。

材料三  1983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为3 121亿元,比上年增长% 5%,超过计划增长40的指标;扣除农村队办工业产值36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7. 90。粮食产量3. 87亿吨,比去年增长% 20,棉花463. 7万吨,比去年增长28. 9%。农村商品生产发展较快,加速了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 805万人,产值达到4 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 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一大”召开的时间和确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走自己的路”中这条路的名称及实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中国农村的主要变化及引发变化的制度原因。
2021-04-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西山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政策经历了数次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农业生产跌至谷底,这就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把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基本目标。当时在我国农村地区占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有全国80%的土地,而占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变现状。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通过,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大陆基本完成,这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意义,也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经过1953年开始的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根本转变。

——摘编自程文朝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成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土地改革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材料二   1958年,全国又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但运动脱离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举步维艰。1978年,安徽凤阳县梨因公社小岗村创造出“包干到户”的尝试,其他一些省份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这些大胆的尝试,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对于新的责任制形式,中央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只有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并不加以提倡。1980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痴械改革实践,同年,中共中央指出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在中央的支持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

——整理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2)根据材料二,归纳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过程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关于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你可以总结出哪些历史经验?
2021-03-0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后,农村逐渐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趋向市场化。农民对工业品的需求速增,冲击着停留在传统体制内的城市。80年代,国企流行“包”字发展,放权让利。通过明晰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朝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迈进。国企改革保证了经济稳定运行,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存在配套改革滞后、约束激励机制尚束健全等问题。

——摘编自何成刚主编《史料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上任伊始采取经济应急措施,推行“百日新政”,但本身的诸多不足,使经济难以真正复兴。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等


依据材料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九十年代国企改革的背景和主要进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和美国三十年代经济改革的异同。
19-20高三·全国·阶段练习
5 .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恩。

材料一1933年6月,美国国会颁布工业复兴法,根据工业复兴法,成立了有大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学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间关系。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

——摘编自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

材料二联产承包责任制求用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

——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工业复兴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背景,并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意义。
2020-11-07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高中历史202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个村支部书记的口述史

(水联、水钢是张家港市“村级企业的一面旗帜”,吴栋材为1979年永联村党支部书记)

一、设想。

1980年底以前设想些什么呢?……今年冬天平整土地120亩左右,全部种薄荷、公社已批准;1979年的冬天和1980年春天,开好鱼池,建好排涝系统,做到当年受益;1980年冬天把5队、6队……除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三角圩外,在种植上要粮棉并举,还要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二、誓夺高产战当前今年秋播奋斗目标:小麦亩产增一成,力争达到650斤,保持全社第一名……薄荷亩产150元(一亩)生猪圈存达500头,农副工全面大发展,生活水平力争超过120元;两年半规划:11月初开以平整土地120亩左右。……填高三角圩走脚田基地……大队打算拿出每方土一角钱搞适当补助,其中抽出20%搞多快好为标准的奖励。

三、落实政策抓关键。

……生产队一定要贯彻多劳多得的原则,尽量做到定额管理为主,计件管理为辅,以任务到组,责任到人。……反对出工大轰隆,口号记杂工的错误做法;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和转变干部作风,……大量减少吃闲饭人员。

四、狠刹歪风不手软。

凡劳力外流在本县本省者(如租船运输,踏二轮车等),到10号止所订合同一律作废……在新疆等地各集体外出者,在9月底归队,过期按3元上交大队处理。外出拾花(荒)者按31天上交算。……实现四化,我们要变成工业省,2/3的人要搞工业和服务性行业,你这种贼里贼气的能让你进去吗?……仍有少数人还袭用“四人帮”横行时的那一套,胡作非为,头脑中私字作怪,还有严重的派性,抓住派性不放,这是极极端错误的。

——摘编自197894日吴栋材永联村社员大会上的讲话《警夺高产战当前,落实政策抓关键,很刹歪风不手软》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史料价值。
2020-10-25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河北省联考2021届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新高考)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年,苏俄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6%。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最基本的物品都十分缺乏。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俄共(布)十大 后,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4月,政府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中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80%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过“文化大革命”,随着人口总数的激增,农民人均分配的口粮和现金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比1957年和1965年还略有减少。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1979年6月18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议休息时,万里找陈云说:“安徽一些农村搞起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陈云回答;“我双手赞成。"之后,万里又同邓小平淡。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农业政策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俄两国农业新政策的相同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历史意义。
8 . 潘桂山是湖北省大冶县木栏村村民,在他家里,保存着从1982年到2018年的8本家庭账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1年之前,一直过的是集体生活,每年靠工分分点粮食,家庭账本上能记的主要是工分。1981年,分田到户后,潘桂山和妻子才有了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收入,这笔收入还是靠卖菜所得。

1984年,潘桂山一家每个月都有进账:元月份农副业收入71.72元、2月份收入92.43元、3月份收入88.79元年下来,收入达到952.17元。

1987年,账本记录支出更详细:2月14号付铁山早餐款0.80元;3月28号付肉一斤1.8元;3月29号付火柴10合0.26元;3月31号付白酒一斤0.96元。

1993年,潘桂山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他发展蔬菜生产,修建村级公路,带头创办企业,带领村民致富,木栏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1998年,家庭账本里,除了日常饮食开销外,还记有煤气一坛50元;大哥大费63.36元;电话费151.59元……。这一年,潘桂山的家庭年收入超过了7万元。

2012年,潘桂山全家总收入超过了12万元。

——摘编自汪涛《36年家庭账本记录时代变迁》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潘桂山家庭账本如何反映中国农村的时代变迁?
2021-01-15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运河中学等三校2021届高三1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斯大林逝世的前几年,苏联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单位面积产量始终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粮食产量从1913~1953年基本没有提离。1954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了《关于进一步扩大苏联的爷谷物生产和开些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报告》,规定1954年-1955年至少开垦1300万公顷荒地。(政府)原来对农业生产规定非常细致,规定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195513月通过《关于改变农业计划工作》的决议,废除国家下达的指标。1958630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从195871日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蔬菜、肉、奶、蛋、羊毛、饲草的制度;从同日起,国家实行统一的产品收购办法。

——摘编自张建华《俄国史》

材料二   1979928日,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于问题的决定》,提出“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二十五项政策和措施”。《决定》把“草案”中不许包产到户”六个字删掉了,代之以“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除有法律规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社、队执行,应该允许他们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在这方面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摘编自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改革的背量及其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中国在农村改革中的异同,分析中国农村改革的意义。
10 . 有学者认为,在一系列“边缘革命”的带动下,中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材料二   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经济特区被视为学习资本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实验室。在整个80年代,政府都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中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

——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并简析农业改革的影响。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020-09-2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