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京市从和平解放之日起就开始着手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建立了生产救灾办公室。1950年11月,北京市委提出畜力、农具互助合作之外,应“试办土地入股合作社”的设想,年底发动爱国增产运动。1952年,北京市召开第一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在推广农业信贷措施的同时,北京市还结合农贷大力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率先确定了先普遍推行牲口保险,重点试办棉花保险的方针。

——摘编自范明《新中国初期北京市农业政策述评》

材料二

图1 949-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变化                                                               图2 1949年-2019中国人均粮食粮食占有量

----据王宏广等《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过渡时期北京市农业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均田制下,农民有了自己的独立财产,摆脱门阀控制,直接和朝廷发生联系;朝廷绕开门阀,直接统治农民。均田制使得皇帝和农民都能够摆脱门阀,彼此都需要相应的渠道产生政治联系……科举制正好提供了这一渠道,满足皇帝和农民双方的要求。

——代谦、别朝霞《土地改革、阶层流动性与官僚制度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选官制度改革的方向。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摘编自李喜所《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3)材料三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推动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材料四   根据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地调整空间战略,是党夺取政权、掌握和巩固政权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的空间战略选择与布局,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必须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摘编自崔保锋《空间思维与中共党史研究》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农村正确的“战略选择与布局”,并说明其战略意义。
2021-11-0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14世纪是英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农民逐渐拥有了自由劳动的权利。随后,获得个人自由劳动力的农民要求获得领主自营地的承租权。对个人劳动力的“所有”以及货币契约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变为自由民的个人财产,小块土地所有制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租地农场这一崭新的土地经营方式首次在英国出现,传统农业变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17世纪的欧洲“农业革命”以一系列技术革新与革命而著称,其实它首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所有权发展的革命。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我国地区辽阔,经济落后,发展又很不平衡,加上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一般是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分散,生产周期较长,多方面受着自然条件的制约。这就要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不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要求农业生产的管理有更大的适应性和更多的灵活性。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社队,以至在同一个生产队,都应从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允许有多种经营形式、多种劳动组织,多种计酬办法同时存在……凡有利于鼓励生产者最大限度地关心集体生产,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

——摘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1980年)


(1)根据材料一,概述英国农业变革的基本历程,归纳这一历程体现的主要线索。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业政策调整的核心内容和现实依据。
(3)综合以上材料,从历史影响的视角比较中英农业变革的主要异同。
2021-05-24更新 | 258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全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19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摘编自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2021-05-01更新 | 104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就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材料二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近代中国的民主发展道路中,先后经历了从“走日本人的路”,到“走美国人的路”,再到“走俄国人的路”,最后到“走自己的路”的艰难历程。

材料三  1983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为3 121亿元,比上年增长% 5%,超过计划增长40的指标;扣除农村队办工业产值36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7. 90。粮食产量3. 87亿吨,比去年增长% 20,棉花463. 7万吨,比去年增长28. 9%。农村商品生产发展较快,加速了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 805万人,产值达到4 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 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一大”召开的时间和确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走自己的路”中这条路的名称及实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中国农村的主要变化及引发变化的制度原因。
2021-04-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西山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特别16世纪及其以后一百多年,是英国所谓农业革命时期,其主要内容为圈地运动和农业技术的革新。也是恰当此际,乡村工业获得空前发展,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区。当时,不仅有奠定英国民族工业的毛纺织业,还有就地取材而发展起来的采矿、冶金、制盐、木炭、锯木等行业。其中的冶铁和采煤业,后来成为工业世界初期机械和能源的两大支柱。在此期间,英国新兴毛纺织业的产量翻了三番,不仅占领国内市场,而且大量出口,时有“衣被半个欧洲”之美誉,触角甚至伸到亚、非、美洲部分地区。生产组织形式也突破了分散的家内劳动制,形成“委托劳动制”。组织者或是毛呢商,或是工匠,前者提供原料而且拥有一定的资金,后者掌握了关键的工序。

——据王乃耀《十六世纪英国农业革命》等

材料二   在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中国大地上,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一批农民出身的企业家,他们本是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庄稼人,现在却穿行于银行与市场之间,成为第一批过起都市生活或接近都市生活的乡下人。1987年,中国农村经济中,非农业产值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产值,乡村企业崛起,标志着中国踏上了国家工业化的新台阶。中国乡村工业的出现,不完全是农产品剩余发展的结果,它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农村工业发展无论产权制度的完善,市场体系的发育,还是科学技术的投入、开发和普及,目前都处于欠发达状态。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乡村工业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工业化的特点。
7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政策经历了数次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农业生产跌至谷底,这就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把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基本目标。当时在我国农村地区占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有全国80%的土地,而占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变现状。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通过,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大陆基本完成,这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意义,也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经过1953年开始的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根本转变。

——摘编自程文朝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成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土地改革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材料二   1958年,全国又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但运动脱离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举步维艰。1978年,安徽凤阳县梨因公社小岗村创造出“包干到户”的尝试,其他一些省份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这些大胆的尝试,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对于新的责任制形式,中央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只有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并不加以提倡。1980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痴械改革实践,同年,中共中央指出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在中央的支持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

——整理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2)根据材料二,归纳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过程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关于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你可以总结出哪些历史经验?
2021-03-0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根据有关资料,1949年前全国兼营“四坊”、“五匠”的,约有1000多万人。从1954年开始,农村专业手工业者或兼营手工业的农民都被整合进农业合作社,他们经营的手工业作坊成为社队企业的最早来源。当年毛泽东提出大办工业“几个并举”的方针,其中就包括农村工业化。1959年高峰时,全国农村办起工业企业70万个,总产值7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人民日报也积极宣传兴办社队企业的优势。19598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上呼吁,“目前人民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公社支配的公积金和公益金等,还不很多,但是它们却代表着我国农村的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发展前途。”

——摘编自王铁成《社队企业兴起与乡村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832月初,邓小平到苏州和无锡等地视察,听到苏州已有不少社、队人均收入超过了800美元,他深受鼓舞。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连续颁布三个文件,对农村发展社队(乡镇)企业给予支持,要求各地党委和政府“对乡镇企业要像对国有企业一样,一视同仁,给予必要的扶持”。从1984年开始,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联户办和户办企业更是大批量诞生。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4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

——摘编自萧冬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社队企业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作用。
(3)由材料中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9 . 潘桂山是湖北省大冶县木栏村村民,在他家里,保存着从1982年到2018年的8本家庭账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1年之前,一直过的是集体生活,每年靠工分分点粮食,家庭账本上能记的主要是工分。1981年,分田到户后,潘桂山和妻子才有了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收入,这笔收入还是靠卖菜所得。

1984年,潘桂山一家每个月都有进账:元月份农副业收入71.72元、2月份收入92.43元、3月份收入88.79元年下来,收入达到952.17元。

1987年,账本记录支出更详细:2月14号付铁山早餐款0.80元;3月28号付肉一斤1.8元;3月29号付火柴10合0.26元;3月31号付白酒一斤0.96元。

1993年,潘桂山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他发展蔬菜生产,修建村级公路,带头创办企业,带领村民致富,木栏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1998年,家庭账本里,除了日常饮食开销外,还记有煤气一坛50元;大哥大费63.36元;电话费151.59元……。这一年,潘桂山的家庭年收入超过了7万元。

2012年,潘桂山全家总收入超过了12万元。

——摘编自汪涛《36年家庭账本记录时代变迁》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潘桂山家庭账本如何反映中国农村的时代变迁?
2021-01-15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运河中学等三校2021届高三1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空间地理角度是党史研究的新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地调整空间战略,是党夺取政权、掌握和巩固政权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的空间战略选择与布局,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必须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城市与农村空间中进行的每一次战略调整。都对党的历史产生过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党史活动原有的展开路径与模式,衍生出了全新的党史发展轨迹。

——摘编自崔保锋《空间思维与中共党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建设"和"改革"任选一个角度,阐释材料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