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后,杭州市航民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增产了,但仍有少数人靠几口大锅买上白布和染料,进行染布生产。后来村民们商议,想开个漂染厂,用机器染布,增加收入。村集体到上海印染厂买了淘汰的旧设备,靠村民开山打石,建造了厂房,1980年挣了14万元……1982年盈利达百万元。后来他们觉得买布料漂染不如自己办纺织厂能更多挣钱,于是他们滚动发展,陆续办起棉织厂、丝织厂、毛织厂、无纺布厂,后来又办起化纤织造厂。厂子办多了,农民又种承包田,又在厂里上班,矛盾很多。农民提出收回承包地,组织少数的农业工人,村集体投入,上千万元购置了沿钱塘江岸围垦的500亩土地,改造山坡地、低产地,统一规划了林、田、渠、路,陆续办了村的农场和猪、鸡、鱼荞殖场,购置了耕种、插秧、收割、加工机械,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工人每人平均年产粮食3万斤,产值4万元,不仅解决了本村人的口粮,而且年年完成国家定购任务,每年向市场提供大量肉、鱼、蔬菜。

——摘编自张毓琮《从一个村的变化看农村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航民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乡镇企业的突出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总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城市化率(%)
19501957551966465391371061816.5516.42
195819606599466207122101373118.5020.74
1978198496259103475152301968615.8219.02
1985200310453212931521054—.4207120.1432.53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   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集体兴办乡镇企业带动农村全面进步的“苏南模式”,以个体经济为主、以兴旺的家庭工业为主的市场性企业模式——“温州模式”,还有以外向型企业为主的“珠江模式”。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劳动力1.12亿人,比上年新增就业600万人,超过城市国有企业职工的总和,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1992年年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企业365家,1993年超过400家。全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9000℃元,约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

——摘编自齐鹏飞、杨风城《当代中国编年史》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特点并分析不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建国以后,毛泽东提出并确立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自己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提出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储粮备荒”“备战备荒为人民”等重要观点。

——摘编自谢莲碧《简述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研究》

材料二   1978年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演变

时间段主要特征
1978-1984年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
1985-1990年废除粮食统购制度,建立价格双轨制,扩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
1991-1993年通过购销同价和保量放价政策,废除粮食统销制度,力图发挥市场作用。
1994-1997年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发挥稳定器作用,同时调节农民收入。
1998-2003年在供求改善的前提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2004年以来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

——摘编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增长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悠远久长。....为此,历代统治者往往将粮食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把它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的作用,如乾隆时期,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 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15世纪英国盛行的圈地运动,为资本家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并将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16世纪中期,土豆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17世纪时,土豆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1842 年,英国和德国兴建了制造过磷酸盐化肥的工厂。1861 年,美国拥有的收割机已超过10万台。

——摘编自王荣生《近代欧美国家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1978年超过60000亿斤,1984年粮食产量超过8000亿斤,2012 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2000亿斤大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突破13000亿斤,之后的几年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上。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主要做法以及威胁古代粮食安全的基本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欧美各国能实现粮食安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产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2020-08-01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3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为3 121亿元,比上年增长% 5%,超过计划增长40的指标;扣除农村队办工业产值36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7. 90。粮食产量3. 87亿吨,比去年增长% 20,棉花463. 7万吨,比去年增长28. 9%。农村商品生产发展较快,加速了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 805万人,产值达到4 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 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谈到“加速发展战略”时说:“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同时,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苏共二十七大制定的1986—1990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核心仍是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从1985年5月开始,戈尔巴乔夫在全国动员一切力量开展反酗酒斗争。不仅禁止伏特加酒,还关闭了啤酒馆,街道上甚至出现了反酗酒纠察队,以恐怖手段吓唬顾客。反酗酒斗争特别有成效,含酒精饮料的产量在1985D.1986年减少了差不多1/20。但苏联失去了重要财源,“国民经济3年至少损失670亿,而精神上的损失则是无法估量的”。这一运动还破坏了粮食业和葡萄种植业。

——摘编自《挺救苏联:苏联历史上的三次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并分析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2020-07-2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3初,全国“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达到93%,全国1.8亿农户获得农业生产的自主权。1983年10月,中央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撤销农村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1984年中央出台《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其中864872个企业不同程度得到外资支持;1985年根据《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扩大市场调节,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农产品价格较1978年上涨23%。1987年,全国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倍。

——摘编自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33年6月的“农业信贷法令”把信贷业务合并为土地银行、生产信贷、中级信贷和合作信贷等四类,并且大大地扩大了当时的信贷范围。农业调整局把注意力集中于棉花、小麦、玉米的减产。联邦剩余产品公司收买剩余产品,把他们分配给各州救济机关;通过防洪工程划拨大批款项修建各州之间的公路,以及划拨大量资金使农村电气化以大力支持农业的办法。

——摘编自《美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新政中的农业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0-07-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从某种角度而言,解决贫困之道反映了人类文明的程度。阅读材料,完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我们可以看到,新济贫法实际上是对旧有济贫法的一次重大变革与修改,在救济方式、救济对象的确认以及具体的管理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变化。从旧济贫法到吉尔伯特法、斯皮纳姆兰法,政府的救济在不断的宽松,而新济贫法则一反常态,使济贫要求变得严厉起来。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济贫法”颁布的主要目的。并扼要说明此法出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们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

——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总统为解决当时美国的贫困问题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材料三 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3)材料三中“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改革”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020-07-2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苏联和中国都曾取得过辉煌成就,但也出现过严重失误。

材料二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改革开放的时期。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1)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重大失误。
(2)指出材料二中“这次会议”的名称。
(3)根据材料三,指一出农村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9 . 1978年以来,中国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开创了一条具有渐进式的中国特色改革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村改革并非来自领导层的“事先”设计,它发端于贫困地区生存条件恶化而产生的“自救”,普及于领导层的“允许”和合法性“追认”。大规模的改革是在1982年“1号文件”下发之后展开的,1980年底到1983年初,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所占比重由14.9%提高到了93%。农村的改革,无论就其改进生产效率,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言,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它以最有说服力的现实变化,冲击了传统体制的合理性。

材料二   中国的改革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先农村后城市,先局部探索再全面推开,先引入市场机制、计划与市场机制并存,再到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摸索实践,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震动小、成本低、成效大的改革之路。

——以上均摘编自杨启先、石小敏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理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因素及其具体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改革的进程为例,就“中国改革道路”的特色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1-01-2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改革开放的时期。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1)指出材料一中“这次会议”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史实。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