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统计表

年代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
1952~195753.6%18.5%27.9%
1972~197733.0%39.0%28.0%

——G.罗兹曼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鉴于过去的教训,这次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不搞“一刀切”,该种粮的地方种粮,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该放牧的放牧,该养鱼的养鱼。从1979年开始,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油料价格提高25%,生猪价格平均提高26……杂交水稻从湖南推向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增产20%以上。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由原来长时间的停滞不前变得欣欣向荣。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50到7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2 . 空间地理角度是党史研究的新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地调整空间战略,是党夺取政权、掌握和巩固政权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的空间战略选择与布局,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必须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城市与农村空间中进行的每一次战略调整。都对党的历史产生过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党史活动原有的展开路径与模式,衍生出了全新的党史发展轨迹。

——摘编自崔保锋《空间思维与中共党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建设"和"改革"任选一个角度,阐释材料观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明以来,乡绅自治成为中国农村基层管理的典型模式。这种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自晚清以来开始遭受冲击。晚清民国农村政治的治乱循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农村政治的重建而终结。1950年开始,国家对传统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进行有计划的改造。1954年的宪法明确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合法性与正当性。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始于农村土地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农村社会权力的重组,标志着国家政权完整“嵌入”到农村社会。通过公社、大队、生产队的人民公社制度,国家权力史无前例地延伸到了每一家农户,农民与国家建立了从未有过的紧密联系。但是,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的社会管理没能解决农村社会的发展问题,甚至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其变革也系势所必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和政治领域双重的农村改革导致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的重建。

——摘编自戴利朝《20世纪以来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材料二   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

——201938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说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的重建”。
2021-12-29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2月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导向下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央政府的制度统筹规划,还是基层政府的地方改革实践,政府始终处于户籍制度改革的主导地位。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基本是通过分阶段、分步骤释放制度改革的红利以实现户籍制度所附载利益的剥离与扩散,从而改变户籍制度的粘附性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户籍制度改革,经历了由逐步松动到有限突破再到一体化实践探索的过程。户籍制度的改革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如上海市的蓝印户口即是一种独有的载体形式。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回归人口登记的本原功能,即通过逐步剥离户籍制度福利分割、社会分层等冗余功能,还原了人口信息记载的基本功能。

——摘编自邹一南《户籍制度改革的内生逻辑与政策选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5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中国疆域辽阔,村庄星罗棋布。全国的自然村落1990年是377.3万个,2010年减少到273万个,到2015年减少到264.5万个。近年大量村庄合并和新型社区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乡村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原来自然分散、熟人性的、以乡土生活为主的村落共同体,在快速消失,代之以更多集中化的陌生性的、以非农生活为主的新社区。这意味着整个农村社会发展已处于非常重要的转型阶段。

材料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部分著作

著作作者出版信息
《屯堡乡民社会:九溪村》孙兆霞等2005
《城市化中的石牌村》郑孟煊等2005
《李集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60年变迁》林刚2010
《李罗侯村76年的变迁》朱文强2011
《一个北方村落的百年变迁》林聚任等2013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翼主编《改革开放40年社会发展与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年中国农村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这些著作研究的核心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些学者研究该问题的视角有何主要特点。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材料一对材料二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梁耀祖解释,该院之所以用“乡村建设”一词,是因为他们认为,当时乡村遭到持续破坏,而全国80%以上的人口住在乡村,因此,“欲谈建设,必须注重乡村建设”。据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的调查,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各种实验区1000多处……然而,乡村建设运动的结果却出现了梁漱溟称之为“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对此,他认为是由于“农民偏乎静……偏乎旧”。中共领导的农村运动的成功已经证明,农民中间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后,梁漱溟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只要抓住农民的痛痒而启发之,“他还是要动的”。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1996年,我国农业生产在取得丰收之后又出现了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市场粮价持续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的局面……为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各地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为此,着重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发展畜牧水产业,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同时,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城乡市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成效,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末我国农业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2021-04-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2021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公社成立初期,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把原来几十个条件各异的合作社合到一起,财产全部上交,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归集体所有,家庭副业、小商小贩、集市贸易等被取消。

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以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家庭副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把土地包给社员,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在分配方式上实行直接联产计酬,即“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乡镇企业是多种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是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农村在分配方式和经营方式上发生的变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时我国农村变革产生的积极作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联产责任制从承包到组向承包到户、最终到包干到户(“大包干”)演进,这奠定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本格局。农民概括“大包干”是:“交了国家的,留了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种制度的实质是将农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与劳动成果的剩余直接挂钩,农民直接享有在必要扣除后全部的剩余索取权,所以农民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大包干”以其独具的优越.性受到农民的特别拥护,终于成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主要形式。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经营,绝不是单纯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变,而是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激励机制的根本性变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过去几十年实施的计划经济发出的第一声炮响。

——摘编自张晓山《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施“大包十”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实施“大包干”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198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及其差距

注:泰尔指数是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或者称不平等度)的指标。

——摘编自程莉《1978~2011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198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呈现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此趋势的主要原因。
2020-09-0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记者凤翔所写《深圳人与深圳精神》是反映深圳变迁的一篇重要新闻报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渔民村村史》记载,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这些被称为“水流柴”的东莞人路过罗湖桥时,无意间发现深圳河水清鱼肥,于是决定住在这里打鱼。近代以来,尽管这片土地与香港近在咫尺,但却异常贫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政府的鼓励下,渔民们开始上岸盖草棚、辟鱼塘,开始定居生活,然而生活依然非常清苦。

改革开放春风吹来,渔民村的村民们开始展开小额贸易,组建运输车队和运输船队,发展养殖业,随后办起了来料加工厂。渔村逐渐富裕起来。1992年,随着全市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渔民村人一夜间变成了市民。原本的村集体企业也变成了股份制公司。由于外来人口增多,不少村民乱搭建住房用于出租,导致缺乏管理,村里卫生很差,污水横流,老鼠乱窜。2001年起,渔民村开始改建工作,新建了综合楼和小高层,成立了物业公司专门管理房屋出租。2008年后实行智能化社区管理,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样本。

——摘编自凤翔《深圳人与深圳精神》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有哪些史料价值。(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少于280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