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二   1924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三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二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结果。
(4)指出材料四中所说的“几次波动”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5)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
2022-04-2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近代以来,世界大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材料一 1860年前后,英国经济达到鼎盛时期,其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占世界人口2%和欧洲人口10%的联合王国,其现代工业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工业潜能的40~ 45%,欧洲工业生产潜能的55—60%。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计划经济国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背景下才开始工业化进程,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缺陷和不足,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向琳(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工业生产、国际金融贸易、殖民体系的角度分别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世界地位并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工业化道路”策略上的变化。
2020-08-0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4 . 材料一   美国经济近来年低通胀与高增长并存的局面,与80年代初期的滞胀形成了鲜明对比……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调整与革新大大提高了劳动力与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美国公司正逐步朝着精简,高效的方向改进;美国企业正在努力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改进其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实施得当。本文主要对克林顿经济政策及其对美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美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与展望……克林顿经济学是一个混合物,是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混合物。克林顿经济学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又反对过度干预的政府。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我们将走第三条道路”。
材料二   “这次大会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寄希望于我们这次大会,世界上关心中国的朋友都注视着我们这次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今年初重要谈话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共十四大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克林顿时期经济出现良好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四大报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同时期中美经济政策的调整在实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018-05-0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泰和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住房是民生福祉的基础。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解决住房“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随着知青大量回城,政府长期实行低租金,抑制购房的意愿,企业没有资金维护现有住房,加剧了城镇住房的紧张程度。同时,住房的低流动性将职工和企业紧紧“捆”在一起,“困住”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住房制度改革势在必行。1980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始允许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从福利分房到货币购房,刺激了地产商的投资热情,激发了居民的购房热情,促进了全国城镇住房供应量的快速增长,让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对城市化和经济增长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陈杰《中国城镇住房制度70年变迁: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意义。

6 . 材料   1984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规定了改革的任务和各项基本政策。从1985年起,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家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革企业经营方式,使企业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可以租给集体和劳动者个人经营,逐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从而把经济体制改革推广到全国。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国民经济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意义。
7 . 首都钢铁公司做为国有企业改革试点之一,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辉煌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2年,首钢的试行承包制得到国务院批准。其内容大致为,在每年上缴利税递增7%的前提下留成利润。当时国家经济平均增幅是4%,苏联是2%,要做到7%难度很大。但是因为“有好处”,大家的热情空前高涨。节约生产运动再次大规模展开,100项合理化建议被提出并实施。当年,上缴利税后余额4000万元,“工人都乐开了花”。

——郝旭《周冠五:大型国企改革的探路者》

材料二   首钢改革的历史,从来都是由内而外的自我革命。首钢人解放思想,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率先实行承包制,成为我国工业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1993年,首钢GDP在北京市占比23%;工业总产值在北京市占比15%。1994年,实现利润占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实现利税占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1995年以后的几年中,首钢以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行了集团化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王文婧《改革大潮中的首钢深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1982年首钢改革中有何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20世纪90年代首钢企业改革的新举措及其有利的国内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简评以首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改革。
2021-02-0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新高考)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0年,在严重的城市住房短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启动了城市住房改革,对于当时的政府决策者而言,住房改革一方面要推动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还必须对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低收入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应受到负面影响,而应得到改善。因此住房改革必须是渐进的,必须与其他改革相配套。最初的住房改革举措是综合财政制度改革,将住房投资的决策权逐渐下放到地方政府、国营单位和城市集体企业。到1988年时,国家预算内资金在住房投资中所占比例从改革开始时的90%下降到16%,国营单位自有资金的比例上升到52%,非国有投资也开始占到20%。政府和国营单位下属的住房建设企业也通过企业改革成为经济上独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此期间,大批的新住房建设和旧住房改革项目得以上马,缓解了由于长期缺乏投资而造成的严重住房短缺现象。

——摘编自方可《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意义。
2021-07-1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八二宪法”修订内容(节选)

时间内容
1988年(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稳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地协调发展。
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1999年(修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八二法”修订内容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
10 . 1984年江苏省逐步推行厂长负责制,到1985年8月,全省已有1182个企业推行厂长负责制,到1987年底发展到4000多家实行厂长负责制,占总数的65%。“厂长负责制”逐步推广的直接背景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B.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
C.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成立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