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这反映出(     
A.城市化进程催生城市公共交通B.工业革命扩大人口流动规模
C.市民阶层诉求改变交通业面貌D.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2022-10-27更新 | 768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职业教育中心2023-2024学年高二升学班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单位:千公里)
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
1870年21010593822
1880年3731691751658
1890年61722433134919
1900年790284402602024
①铁路成为欧美国家准入市场的必备要件②密切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
③初步形成了遍布各洲的铁路网④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0-07-11更新 | 3009次组卷 | 42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各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2020-07-11更新 | 4029次组卷 | 65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近代以来轮船、火车和公共电汽车相继传入中国,对于最初接触到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中国人来说因其空间狭小而存在着巨大的心理障碍—对“男女混杂”的担忧。上海电车初次运行的时候,因国人害怕不敢乘坐而生意冷淡。材料中的现象说明近代中国
A.交通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B.交通近代化不可能实现
C.传统观念影响交通业发展
D.新式交通工具弊端太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1884年点石斋出版的石印本《申江胜景图》,将《吴淞火轮车》(如下图所示)作为新上海的一大胜景,并认为“维车之利,无间华夷,使人使马各有所宜。自通泰西,独出其奇,以电运轮,其捷难羁”。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结构渐趋优化
B.民众的出行方式发生巨变
C.上海成为经济中心
D.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2019-03-20更新 | 274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有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①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不平衡性
②中国吸收了两次工业的一些革命成果
③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
④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019-01-30更新 | 700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

汉建都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西汉政府沿秦岭北麓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路程和时间大大缩短。

隋炀帝动员大量人力开凿通济渠,联结河、淮、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

唐高宗时期,洛阳以东为水运,洛阳以西为陆运。中宗景龙三年,京师农业歉收,有人建议朝廷迁到洛阳“就食”。中宗不肯,说“岂有逐粮天子耶!”

北宋建都汴京,漕运路线大大缩短。南宋建都临安,位于产量区内。

元都大都,粮食“仰给于江南”。大运河中段改南北取直,东移山东;运河漕运,常因天旱水浅,河道淤塞不通,致使漕船不能如期到达。为了克服河运的困难和补助河运的不足,元朝统治者又开辟了一条海运航线。

清道光六年后,又开始实行河、海并漕。咸丰三年(1853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改漕粮折银(指用银两或其他物品代替)。同治十三年(1874年),官办轮船招商局成立,漕粮运输逐渐由海轮代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

—以上材料根据有关资料整理汇编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历史上的漕运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漕运衰落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历史上漕运发展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A.电话
B.汽车
C.电报
D.火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C.通过电话了解
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信息
10 . 促使中国由传统的交通运输到近代运输方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是(  )。
①近代化轮船、火车的引进 
②汽车、电车的引进 
③北方马车的淘汰    
④南方传统舟船的消失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