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的细直。这一种文明的好看,真是如雪之洁,如水之清,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摘编自《女学报》

材料二有劝人不要缠足,还有女史张静娴,说缠足是害天理、害人伦、害国事、害人命,——把妇女缠足的弊,都道破了,真说的是,好得很。妹子从那儿起,这足总没好生缠他。

—摘编自《教育与女性》

材料三五千余年兮,进化人群,育蚕始祖溯西陵。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衣被苍生,组织交明,我曹责任非轻。

—摘编自《女子世界》(1907年7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气象。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气象的成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中的歌词,说明女子蚕业学校的办学理念。

(3)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初妇女的观念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020-09-26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防城港市防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财富以及在地方城市机构中的影响,参与并领导了城市改革。改造后的工业城市,其街道的扩展,照明设施的改进,以及诸如音乐厅、俱乐部及百货商店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出现,使原本只局限于家庭等狭小的私人空间的中产阶级文化由此得到扩展,形成一种在公众面前展示的公共文化。通过一系列公共仪式活动,中产阶级将阶级、身份的区别以及属于这一阶级的文化、价值观非常直观地表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中产阶级的阶级认同感和阶级凝聚力,进而扩展了他们在这些工业城市,乃至全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王蓓《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城市改革与中产阶级公共文化》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开启近代国家转型的艰难进程。这一转型过程在国家形态上体现为近代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但其内涵却是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对近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报刊亭、电影院、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兴建及各类文化组织的创办和成长,逐步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领域,由此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方式。……通过公共文化领域的公共传播机制,沟通社会各个阶层,并培育市民社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民主宪政为基础的近代国家认同,这为古老中华民族从中古国家转入近代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摘编自傅才武《论近代公共文化领域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公共文化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成立后,政府颁行了男女礼服形制的法令,人们可以按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选择服饰。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与此同时,政府开展了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后,国人的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家庭拥有小汽车在30年前不可想象。今天家庭轿车已成为许多家庭重要的交通工具。文化方面,2011年一项调查表明,国民年阅读量为:以色列60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中国4.35本。年人均购书量: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中国不足5本。

——摘编自焦润明等著《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习俗风尚变革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2020-06-09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头,或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清末及民国服装习俗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19-06-1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轿子

马车


轮船


火车


飞机

新旧并存的近代交通工具

材料二   随着大吨位轮船在海上开始取代帆船……铁路网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货物的运输费用,便利了国际间的贸易,使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渐汇合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商品的行销空间

——摘编自黄鲁成《国际贸易》

材料三   晚清社会男子服装呈现出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的景观。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

——摘编自孙燕京主编的《晚清遗影》


(1)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新式交通工具有何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交通运输工具革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男子服饰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6 . 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女性总是在婚姻家庭的这个领域中间扮演着主角。总体来看,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在家庭中间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社会角色。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年代
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6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113.9
学历10.611.712.625.3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其中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妇女走出家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概要说明18世纪以来妇女可能扮演的社会角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
2019-05-24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段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7 . 社会风尚是一个时代变化的缩影和沉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钱洋烟洋布等货,无不以洋为贵。甚有非洋而冒为洋者……世俗好异如此,有心世道者,能不感慨系之者哉!”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设保险公司的情况多了起来……20世纪初,一些外国整容师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招揽生意,有钱人妻妾小姐趋之若鹜。戊戌时期,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学会,……部分学会用西方星期的概念组织活动,于是就把7日一休息的时间观念传输进来……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国近代社会风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代社会风尚变化的因素。
2018-06-0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高一2017-2018学年5月月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面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1)材料一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8-10-0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模块结业考试二历史试题

9 . 材料一   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日:“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

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是为“榜下捉婿”。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吕蒙正的大女婿孙暨、三女婿周渐、六女婿扬巽、韩琦的大女婿王景修,不仅门第无足称道,他们本人当时也仅仅是通过科举刚刚入流的八品官。

——摘编自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等

材料二1902年天津《大公报》上刊载一则征婚广告: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音yan chi,即美丑),均可。——《近代中国最早的征婚广告和新式婚礼》

——摘编自张志永:《1950年<婚姻法>与华北农村婚姻制度的鼎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并指出由唐入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及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二中婚姻观念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不同于先前院落组成为主的建筑物,规模更加宏伟。秦始皇兴建的阿房宫,“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华北地区,住宅封闭紧锢,江南一带,敞开外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由于佛教的传入,此时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和圆淳。宋代坊和市的区别逐渐消失,许多店铺、作坊和住宅都临街建造。明清紫禁城是遵循传统礼法制度仿照中都和南京建造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全面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构建筑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筑开始了新发展。旧城市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如银行、海关、百货公司等。一些沿江沿海的旧城镇,被辟为商埠及划分租界,形成新的商业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出现了近代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公共建筑。当时的房屋,早期以殖民地式和折衷式居多,逐步又传来了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欧洲村舍式。随着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商纷纷投资住宅建筑,使住宅商品化。新型里弄最先在上海出现,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高层公寓。开埠之初,这些建筑物多是砖木结构,外墙以青砖砌筑。到二十世纪初时,外观已有应用面砖、石块等做法,内外装饰也相应增加,房屋的机械设备也比较现代化,高层建筑已应用了电梯。

——摘编自王绍周《中国近代建筑概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我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