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是中国婚姻发展史上重要的转型期。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唐宋统治者强调礼法的作用,以律令形式规定了婚姻缔结和解除的原则。同时期婚姻习俗与婚姻观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唐初的士庶不婚发展到宋代的“不限阀阅,嫁娶论财。地方官蔡襄曾说:“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嫁妆)之多,汉唐时期,对妇女贞节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妇女婚嫁也有一定自由。不仅有和亲政策下的异族通婚,而且妇女再嫁也不为社会所鄙视。到南宋时,由于政府的大力推行和倡导,对妇女片面贞节的要求开始趋严。唐宋将“父母之命,媒始之言,这一准则引入法律,使父母干预子女婚姻有了法律依据,但宋代法律对女子离婚和再嫁进一步放宽限制。这些变化不仅说明了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而且对后世婚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安秀玲《浅析唐宋婚姻及其演变》

材料二   1950年《婚姻法》在全国的贯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5月《婚姻法》颁布前后,中共中央要求各级党委把《婚姻法》正确执行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作为当时的首要任务,各地利用报纸、广播、书籍等展开宣传。第二阶段:19519月,中央政府要求各级干部认真学习《婚姻法》,并派遣工作组分赴各地进行检查。这一时期是《婚姻法》深入宣传或重点试验阶段,重点惩罚破坏、阻碍《婚姻法》干部的情况:对没有认真执行的地区予以批评,或责令没有认真执行的地区或干部作检讨,对认真执行的地区予以表扬等。第三阶段:从19531月起,中央、各大行政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市纷纷成立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负责研究情况、交流经验、编写宣传材料和接待人民群众等工作,通过让群众现场参加婚姻案件的审理来宣传《婚姻法》,以调动女性的自主意识。

——摘编自刘维芳《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贯彻实施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婚姻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1950年《婚姻法》实施的特点。
2 . 新中国70年成立来,我党领导和团结人民勇于探索,不断进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蟈法》颁布实施,宣布:“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什男女自由婚姻、一夫一来、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广大妇女走出家庭积极投身社会工作…1957年,全国女积工由1949年的60万上升为328.6万人,是原来的5.5倍。广大妇女不仅在家庭中享有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且也成为四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1953年和1956年,有亿万妇女参加了基层普选和民主建政工作,1954年,全因各地共有98万妇女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的17.3,有147名妇女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占代表总数的近12%。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材料二 (50年代以来的工资制)是国家而不是企业来决定单个工人的工资水平,由于是囚家统一规定,所以一旦工人的工资等级确定下来,便很难变更。……、“按劳分配”这项改革原则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1984年决议”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多种试验在企业层次得以实施,包括浮动工贵制、结构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等。……1992年末,政府宣布从1993年开始,弹性工资制将在全国国有企业中实行,劳动部将不再控制企业雇用的人数或者企业工资簿上的人数,同时也不再控制技术培训项目中招募的毕业生人数。

——摘编自赵明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工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工资制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变革。
2020-01-1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考(11月)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

上表反映了我国青年人择偶标准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8-09-2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服饰是满族入关后,强制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饰,在中国服装演变中是变化较大的一个时期,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服式与装饰。如缺襟袍、马蹄袖以及身上所佩小刀、荷包等饰物,都明显带有随水草而迁拨的生活习俗的烙印,而以羽毛制成的花翎,削成马蹄形的女子高跟鞋等,更带有浓郁的大自然风韵,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的文儒柔稚之风大为不同。至于其形制,由于两族人民接触广泛而频繁,所以其演变过程中互为渗透融合。如所服之袍渐趋宽大等等,是任何政令都无法制止的。

材料二19世纪末,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联名上书,建议变法维新,其中既有政治大事,也有服饰习俗。如康有为在《戊戌奏稿》中称:“……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然以数千年一统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矢!”并要求皇帝:“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使,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断之气,光彻大新。”结果统治者只在警界与部队之中推行新装,而不允许各业人士随意易服。但随着留学生游历外洋,扩大视野,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着西服、剪辫发的必然趋势。

材料三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末时,世界先进国家已进入电子时代,而且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被卷入高科技浪潮。飞速发展的高新科技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觉得越来越远离自然,人们更加渴望文化上的返璞归真。这时,服饰上的复古思潮,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试图回归自然的情感,于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同中国的印花棉布与古典丝绸又在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甚至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入关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20世纪末世界时装舞台出现“中国风”的原因。

2018-02-2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2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影响到中国。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示,任选其中一个时间段,结合所学,分析相应时间段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的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示意图

(2)依据上述图示概括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阶段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912年北京《顺天时报》刊登章太炎征婚广告:

第一条:以湖北籍女子为限。第二条:要文理通顺,能作短篇文字。第三条:要大家闺秀。第四条:要出身于学校,双方平等自由,互相尊敬,保持美德。第五条:反对缠足女子,丈夫死后,可以再嫁,夫妇不和,可以离婚。

(3)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要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认识。

2017-12-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6 .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7 .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1950199520002008
法定经假日天数
节假日
元旦1111
春节3333
劳动节1111
国庆节2233
星期日1111
星期六——111
清明节——————1
端午节——————1
中秋节——————1

图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6-11-27更新 | 2623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新课标Ⅱ)

8 .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1950199520002008
法定经假日天数
节假日
元旦1111
春节3333
劳动节1111
国庆节2233
星期日1111
星期六——111
清明节——————1
端午节——————1
中秋节——————1

图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6-11-27更新 | 31次组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有关词义的发展变化词原义新义宅住所,多指较大的房子待在家里不出门(多指沉迷于上网或玩电子游戏等室内活动)奴阶级社会中受压迫、剥削、奴使的没有人身自由的人称失去某种自由的人,特指为了偿还贷款而不得不辛苦劳作的人(含贬义或戏谑意)山寨山中的城堡仿造的、非正牌的、非主流的、民间性质的漂白除去纤维材料、纺织品等物中所含色质,使之变白的过程比喻通过某种手段,把非法所得变成合法所得大使负有某项职责的官职名称借指为推动某项事业的开展而做推介、宣传等工作的代表性人物
——据《反映语言生活变化,记录时代变迁》整理
上表词义的变化能够反映我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6-04-21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贵州遵义航天高中高三第七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10 .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一:(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


材料二: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例如,对清政府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礼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恶欲,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材料三:2006年8月24日的千龙网文章《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1949-1979年的标准是

材料四:1982年12月,251对新人在广州市旧体育馆举行第一个集体婚礼,由当时的广东省省长梁灵光证婚。举行仪式后,新人们分三批前往北京、南京、西安等地旅游,广州不少新人还时兴在结婚当天,大张旗鼓地开着婚礼车队到带有寓意吉祥,兆头好的道路如吉祥路、长寿路盘福路等处巡游,并将婚礼怕全过程拍摄制作成DVD留念,单身贵族也日益增多,城市青年在竞争压力下不断推迟婚期,网恋、闪恋、隐婚等各种婚姻形式也开始出现。

——《二十世纪广东婚俗大观》


(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要指出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1949-1979年三个时间段影响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主要因素。
(4)材料四体现了婚俗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011-06-03更新 | 10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高考压轴试卷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